原创 秋收起义出身的何长工,草地分兵为何站张国焘那一边?有3点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9-03 03:03:16
0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这座位于湘赣边界的巍峨大山,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次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两支革命武装胜利会师,史称"朱毛会师"。

在通讯条件极其落后的年代,两支辗转千里的部队是如何找到对方的?这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何长工。

何长工不仅是秋收起义的参与者,更是促成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曾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资历深厚的“嫡系中的嫡系”,却在长征草地分兵之际站到了张国焘的一边,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做出了这般令人费解的抉择呢?

一、革命引路人的成长轨迹

1900年,何长工出生于湖南华容一个农民家庭。五四运动后,他怀着救国理想赴法勤工俭学,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革命先驱。1922年,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何长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后,何长工被派往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在长沙,他遇到了同样致力于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27年"马日事变"后,湖南军阀许克祥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何坤(何长工原名)成为通缉对象。毛泽东为了保护这位战友,亲自为他改名"长工",寓意"永远做人民的长工"。

改名后的何长工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他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委托何长工去寻找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经过三个月的艰难寻找,何长工终于在广东韶关找到了朱德部队。

"太好了!"朱德见到何长工时激动地说,"我们从敌人报纸上看到井冈山的消息,正想去找你们。"这次历史性的会面,为后来的朱毛会师奠定了基础。1928年4月,在何长工的联络下,两支革命武装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二、长征路上的艰难抉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立即任命何长工为红九军团政委,足见对其的信任。红九军团在长征中承担着最危险的后卫任务,经常要与追击的敌军激战。

1935年3月,在四渡赤水期间,红九军团奉命佯装主力,吸引国民党军队注意力。这个任务极其危险,军团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因浮桥被提前拆除而与大部队失联。他们在贵州境内孤军奋战两个多月,伤亡惨重,最终才与主力会合。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时,红九军团已从出发时的11000余人锐减至不足千人。当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见到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时,许多战士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实力大减,野心开始膨胀。

8月,红军分左右两路北上。原红九军团改编为红32军,编入左路军。不久,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北上决定,要求全军南下。在卓木碉会议上,张国焘为给自己的分裂行为制造"合法性",特意安排原红一方面军干部发言。令人意外的是,何长工竟然站在了张国焘一边。

时任红四方面军电讯局长的宋侃夫回忆:"首先是红一方面军的几位干部讲话,他们的话给大家造成的影响极大,因为他们是一方面军的干部,长期跟主席在一起,怎么也反对主席?"徐向前也在回忆录中写道:"会场的气氛非常沉闷,谁都不想出头。于是张国焘先指定一方面军的干部发言。"

三、历史选择的深层原因

何长工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结合历史背景,可以找到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红九军团在长征中伤亡惨重,作为军团政委的何长工承受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在贵州单独行动期间,部队几乎陷入绝境。这种经历让何长工对中央的指挥产生了不满情绪。

第二,当时左路军中的原红一方面军部队处境艰难。中央率红1、3军单独北上时,并未通知红5军和红32军。这些被"留下"的部队干部难免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情绪被张国焘巧妙利用。

第三,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许多干部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的表象,让一些人误以为跟随张国焘更有前途。加之张国焘的胁迫,使得部分干部做出了错误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处境相似的干部都做出了与何长工相同的选择。红32军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就坚决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红5军军长董振堂更是多次公开反对张国焘,甚至计划武力迫使张国焘北上。这些坚定的革命者,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党性原则。

四、历史选择的深远影响

何长工在卓木碉会议上的选择,对他后来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仍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但再也没有回到军队核心领导岗位。1955年授衔时,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革命元老未能获得军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胤... 爱新觉罗·胤禔,原本是康熙皇帝第五子,可由于康熙前四子均幼殇未齿序,所以胤禔便成为皇长子。其实在夺嫡...
原创 宋... 翰墨风华与帝王悲歌:解码宋徽宗赵佶的双面人生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始终是最璀璨的明珠之...
原创 最...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有君主的国家,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不过由于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度,天皇统而不治,只是日本...
原创 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被大家熟知,是因为它出现在了小学的课本里,课文中的司马光被人称作聪明机智,...
原创 周... 周武王下令征调百姓赴重泉(地名)戍守,同时又说:“凡百姓捐谷一百鼓(四石为一鼓)者,得免征调。”百姓...
原创 历... 读者诸君,话说中华大地上,一项名为科举的制度,犹如流星划过夜空,留给后世无尽的回响。自其创立以来,无...
原创 李... 李世民的死在历史上是个谜。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史书记载说李世民死于疾病,而后世专家推断说,李世民并非...
原创 历... 懂军事谋略又会打仗的将军不少,虽然将军是一介武夫,但也要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因为跟对了人就可能流芳千...
原创 民...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奇女子,受新式教育,早年还曾陪同父亲游学欧洲,眼界极为开阔,林徽因最为人津津乐...
原创 蒙... 蒙古人非常成功地袭击了欧洲。为什么他们停止进攻,再也没有来过? 一方面,“蒙古人”卷土重来,企图在1...
原创 清... 清宫戏里,官员觐见皇上,马蹄袖一抖,“奴才叩见皇上。” 印象中,奴才可是低等人啊!虽然说皇上尊贵,...
原创 苏...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曾因实力强大而处于世界顶峰,也曾因为闭关锁国而受到过很多国家的轻视甚至侵略...
原创 日... 我国的近代史是从清王朝的覆灭开始的,但日本却是从“幕府”的终结开始的。德川家族是中央权力机构“幕府”...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一般结局都不是很好,他们为皇帝打下了江山,本应该受到尊敬,但是他们往...
原创 大... 自清军入关后,满族由一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一跃成为统治民族,清帝的后妃也住进了紫禁城,分住东西六宫,...
原创 东... 熟悉军史的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在1955年授衔时,无论是十位元帅,亦或是十位大将,都没有东北抗联出身...
原创 究... 究竟该如何评价斯大林?他的一生之敌又是二战盟友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在他去世后这么评价:“斯大...
原创 原...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就是苏德战场的形势大逆转。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动...
原创 日... 中国最早记载徐福事迹的是《史记》,秦始皇东巡琅琊,“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有讲明...
原创 盘... 出生背景,流亡之路 重耳于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致使太子申生自杀,而后又对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