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朝廷对科举经费投入的转变:从“福利教育”演变为“缴费教育”
迪丽瓦拉
2025-09-04 10:33:25
0

科举选拔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公平,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选拔是一场全国性人才的选拔,想要建立好科举制度,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运行,中国历代政府都会投入大量的经费,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历经数千年后,已经相当成熟,清政府为之投入经费也是相当高。

在清政府还未面临危机之前,朝廷对科举经费的投入相当大,这些经费不仅是用来维护考试,还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例如清康熙年间,考生在前往参加考试时,都可以从国家领取考试盘费,给考官的补贴力度也很大,乾隆年间,光乡试考官的路费就高达二百两,经费发放的单位一般都是由户部发放,不过有部分的经费也由各省的财政发放。

例如乾隆二年,安徽乡试时,有一科场的银两不够用,便从安徽省存留的银两中支取。从科举经费发挥的作用来区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乡会试士子路费、乡试考官路费、科场经费以及考后奖赏经费。

到了康熙朝后期,科举经费的来源已经不限于国家财政,许多富商也自愿捐赠经费来促进科技考试的正常运行,康熙五十九年,广西荔浦县一教师捐赠27亩田地,其田租用来资助该县的学生参加岁科和科举考试,到了清中后期,经常有富商捐赠土地,然后将土地的租金用来资助贫困的科举考生。

到了清晚期,清王朝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咸同军兴之后,清王朝的财政就一路下滑,到了光绪元年,清政府的财政已经开始入不敷出,仅仅能维持基本运转,财政水平的转折点在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之战后,清政府每年的财政就完全入不敷出,庚子事变之后,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每年国库都亏空三千万两以上,为了维持正常开支,清政府便不得不压缩各项财政支出,其中科举经费首当其冲。

就以光绪15年,江西省乡试经费为例,那一年清政府给江西省的额支是10611两,可实际支付只有8000两,从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九年这14年的时间里,全国有90%的省份,实际支付经费少于会典上规定的额支,仅仅少数省份实支和额支相等,嘉庆朝时,清政府每年拨出三十万两的科举经费,可到了光绪朝,最多的一年只有18万两,最少的一年仅有2万两,仅仅过了三朝,科举经费就大幅度衰减。

不过光绪朝时,虽然朝廷拨出的经费减少了,可实际上并不代表各科乡会试实际经费减少,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光绪年间,中央权力的削减,导致各省财政自主权的膨胀,各省知府便想办法从多渠道来获取筹办科举考试的经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官员资助

晚清时期,国家发放的科举经费大幅度减少之后,各省地区的地方官员为了保证科举考试能够顺利进行,常常有地方官将个人的薪俸和养廉银捐助作为科举经费使用,不过这种捐助也分为个人和集体捐助。

同治十三年,云南巡抚岑毓英就将自己一年的养廉银全部捐出,用这笔钱盖了六十三间房屋,然后将这些房屋全部租出去,得到了租银全部用于科举经费,会试文举每人赏十两银子,武举赏五两银子,优、拨、贡生每人给银五两;光绪三年,浙江兰溪县令吴绍正捐银2000元,用于会试士子旅费,专用于乡、会试士子,其余公事不得挪用。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科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有些省份往往是整个衙门的人进行集体捐款,比如光绪元年时,江苏潘司衙门的官员就曾有过集体捐款,得到的钱全部投给科举经费。

二、吸引民间资助

除了官员资助以外,引导民间资金进行资助也是主要的渠道,光绪三年的时候,安徽一县令就在衙门举办了一次宴席,宴请全县的人吃饭,然后让每个人都资助一点银两,用来充当科举经费,富绅们也乐意捐助,共获得1600串的铜钱,用来购置土地,获得的租金用来养育人才。

许昌县令的做法更加有效,他先是让官员们捐助,起到表率的作用,然后再引导民间人士进行捐资,并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来管理这笔钱,当时全国出现过许多这样的组织,例如南宫会、学田局、育英社等,这些组织的成员亦官亦民,越是到清朝晚期,这种组织就越兴盛,官员引导民间人士捐资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因为此时清政府给的科举经费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开支。

实际上,这种自筹自支获得的经费比清政府拨的经费还要多,所以光绪朝的科举经费虽然大幅度减少,可实际上的科举经费不减反增。

光绪三十一年,大清突然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史学专家都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认为废除的原因是清政府认为科举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这或许是积极的因素,可其实光绪废除科举实属无奈,这从科举经费的流向就可以看出。

当时,大清财政投入的科举经费已经少得可怜,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清朝废除了八股文,之后就兴起了大学堂,不过由于缺少经费的原因,历经数年,大学堂依旧没有成效,于是就有人将其原因归咎于科举占用太多经费,于是当地很多省份就私自挪用科举经费投入到当地学堂的建设,久而久之,科举经费就越发不足,此时张之洞提出,科举不仅占用太多经费,还占用了太多官员的心力,"由科举未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于是废除科举就提上了日程。

光绪二十九年,皇帝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减少科举中额,计划十年之后再停科举,不过科举一日不停,士人任有侥幸之心",因此想要推广新式学堂,只有废除科举,这一说法提出,各地方官员纷纷将科举费用投入到新式学堂当中,没了经费,科举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因此,科举制度突然就被废除了。

不过科举废除之后,科举经费并没有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学堂建设上,当时清政府也觊觎这笔巨款,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科举刚刚废除,清政府就立马发布诏书,要求将科举经费上交朝廷,以便用于修建新式学堂,可各省份的官员都知道清政府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想把这笔费用据为己用,于是除了四川省以外,其他省份全部不愿上交,或者只上交一部分,大多数省份仍旧把这笔费用转入到学堂的修建当中。

大清存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对科举考试还是国民教育,国家都曾经有过大规模的财政资助,从国家财政角度来看,清朝前期的这种做法类似于如今推行的"福利教育",当时无数的读书人成为了受惠者,前去考试的书生们有路费补贴,高中后也有一笔不错的奖励,这无疑是推动了科举的发展,让无数贫穷的书生,有了翻身的机会。

新式学堂

可咸丰朝过后,大清的经济开始往下滑坡,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让科举经费发生了变化,财政补贴数额越来越少,可举办科举又不得不耗费大量金银,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各省不得不拓宽科举经费的来源,从官员自掏腰包到鼓励百姓捐资,大清从"福利教育"过度为"缴费教育",毕竟乡绅之所以原因捐赠大量金银举办科举,亦是考虑到自己的后代能有更好的教育福利。

从"福利教育"到"缴费教育"的转变也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从内因来看,清末筹办新式学堂时,由于缺少经费,各省便纷纷上奏要求递减科举经费,增大新式学堂的经费,可当时的大清财政严重赤字,根本无力支付,于是各省官员便私自挪用科举经费用来筹办新式学堂,为何官员敢挪用科举经费?

新式学堂

因为此时科举经费中,国家财政给予的比例已经非常少了,多半都是民间资助,其所有者是民间人士,所以对如何使用科举经费,民间组织比大清政府更有话语权,各省挪用科举经费举办新式学堂,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也正是科举制度的废除,才让清朝廷和各省政府明白这笔经费对举办新式学堂的重要性,科举废除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开始了争夺这笔经费的战争,不过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最终还是未能争过地方政府,到了光绪末年,清政府几乎已经停止了对科举经费的拨款,这导致新式学堂只能依靠民间资助来举办,成为了真正的"缴费教育",可以说,从地方政府开始从民间筹支科举经费开始,"福利教育"就开始了向"缴费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参考文献:《清史论丛》

《钦定科场条例》

《清代科举制度考辨》

《光绪会计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虽然一统中国北方,但前期最大的敌人是袁绍。袁绍虽然昏庸,但凭借四世三公的地...
原创 国... 若心存爱国之念,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发挥价值成为有用的一生,从这一点出发,纵然大势之下犹如蝼蚁,也可众志...
原创 他... 要说历史上有名的“穿越者”,很多人都会想到新帝王莽,不过今天要讲的这位号称“清朝霍金”的穿越者,出现...
烟台黄渤海新区90%的中小学开... 烟台融媒5月6日讯(记者 刘洁 通讯员 贾燕钊)“120多年前,咱们古现东村名人王懿荣在喝中药时,发...
原创 李... 提到唐高宗李治,很多人可能对他不太了解,通常只能想到他是女皇武则天的丈夫。与父亲李世民那样丰功伟绩的...
原创 周...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战国乱世,建立了统一的大秦王朝,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朝犹如流星一...
原创 大... 小时候听到大禹治水的故事,那一段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把我结结实实地感动...
非洲“食人”总统之中非前总统让... 在非洲大陆的中部,有一段被鲜血与恐惧浸透的历史,主角是让·贝德尔·博卡萨。这个名字,在姆巴卡族的语言...
原创 元... 说到成吉思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看着他创造出的蒙古大帝国,也一定会有人竖起大拇指。 但如果深入去研究...
莫斯科再现苏联军队攻入柏林国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驻俄罗斯记者 赵祺)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沉浸式“历史重塑”...
原创 3... 1933年,被传言“世界首富”的宋子文和蒋介石大吵了一架。情绪上头,蒋介石直接伸手打了宋子文一耳光。...
原创 刘... 刘功利:烽火硝烟中的较量 口述/刘功利整理/刘少斌 【人物简介】 刘功利,男,1929年农历10月2...
原创 欧... 当提到欧洲中世纪,城堡、贵族、骑士和基督教等元素往往是大家最先想到的关键词。然而,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
原创 妹...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工作领域非常出色,甚至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景象,可是因为他对亲情的极度渴望...
原创 普... 普鲁士和德国常常让人联想到其庞大的人口、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卓越的组织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普鲁士和...
原创 司... 三国时期一般指从曹丕即位(公元220年)开始到司马炎灭吴(公元280年)为止的60年。然而,很多人会...
原创 苏...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很多原本国家原本出自一个国家或是联邦,因为种...
原创 刘... 说起刘禅,可能我们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说“刘禅”还没有“阿斗”出名,那么你真的...
原创 为... 成就成吉思汗多次胜利的物流“艺术”是“无物流”。 人们在观察或了解战争时,往往对武器强度、数量、战...
尧:古代中国的理想君主与智慧之... 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尧,这个在古代中国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可是五帝之一,真的是个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