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的古代文化也多学自中国,按理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日本应该非常尊敬我们这个师父才是,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古代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历代王朝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汉朝:
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可能到过日本以外(五代和尚义楚在《义楚六帖》中称,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倭国),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始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诸国林立,据《史记》记载,当时的日本有一百多个小国家,其中一个较大的国家君主为借助强盛的汉帝国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公元57年,遣使朝拜汉朝皇帝。光武帝了解到日本列岛上部族的风俗,同时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赐名以倭,授以“汉倭奴国王”金印,故名曰“倭奴国”。此印曾于乾隆四十九年在九州北部被发现,至今仍是日本的国宝。
日本人第二次遣使来华是在授予倭王金印50年之后,即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赠了赏赐。
东汉时期,日本共两次朝贺,对汉朝甚是恭敬,但光武帝却做得不太厚道,他给日本起的名字“倭奴国”带有明显的贬义,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倭”通“委”,是“顺从”的意思,并非后来的贬义,但“奴”字再怎么都不可能有一个优雅的解释。
但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主要是汉文没有学好),一直对“赐名”给自己的汉朝富有好感,甚至东汉灭亡后,日本也只承认汉朝。
魏晋时期
东汉末年,女王卑弥呼统一日本,“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各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出自《东夷列传》)卑弥呼在位期间,国力有所增强,但她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宗主国——汉朝。
于是公元238年,魏明帝景初二年,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来长安觐见汉朝皇帝,结果还未到长安,就听说东汉已亡,此时已是三国鼎立,难升米便打算返回日本,禀报女王后再做打算,不想遇到了曹魏带方郡太守刘夏,刘夏对日本使臣说,“魏承汉祚,乃是正统。”
难升米被忽悠后,便与刘夏赶往洛阳,觐见魏明帝曹睿,曹睿见到日本使臣后大喜过望,重赏了刘夏,为了笼络日本,曹睿不但把“倭奴国”中的“奴”字去掉,变成了“亲魏倭王”,还答应回访日本,用他的话说就是“加强交流沟通”。
此次进贡,日本的礼物是“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曹睿的回礼是“锦帛158匹,金八两,铜镜百枚,珍珠铅丹各五十斤。”直接开了回赠大于贡品的先河。
两年后,曹睿遣建中校尉梯雋等出使倭国,并赐“金、帛、锦罽、刀、镜、采物”。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派使者到访日本。
此后的十年间,日本先后三次朝贡魏国,魏国也于正始八年第二次回访日本。
曹魏与日本的频繁往来一直持续到了西晋时期(晋武帝时期一次),此后因中国内部空前的大动乱,约有二百年左右的时间史籍上不见中日往来的记录。
综合来看,魏晋时期中日交往,虽然魏晋依然是日本的宗主国,但双方还是本着“平等友好”的态度进行,不像汉朝,日本使臣是毕恭毕敬,鞠躬时恨不得把身子压到土里去。
隋朝
魏明帝以后,日本一直延续使用“倭国”这个称呼,但是经过与曹睿的一番交往,日本人也明白了“倭国”并不是一个什么好词,于是想从名字上予以更改。但一直碍于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有心无力。
到了隋朝,倭国进入飞鸟时代,虽然在位的天皇受到了物部氏和苏我氏两方势力的挤压,然而整体国力却变得比较强盛。
《隋书?倭国列传》记载:“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上令所司访其风俗。使者言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高祖曰:‘此太无义理。’,于是训令改之。”。看得出此时倭王开始自大,认为自己皇权天授,和上天、太阳是兄弟并列,不愿意承认是“倭国”,隋文帝自然是予以训诫。
后来日本又来国书进行试探,大业三年(607年)进贡,其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非常不高兴,于是下令主管外务的鸿胪寺卿“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并派使者到倭国责问了倭国当政的圣德太子。
结果,杨坚的强硬不但未惹怒倭国,反而使其更加恭敬(不出所料),据载,从公元607年日本开始向隋朝贡,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而隋朝一次也没有(以杨广的自大,自然看不上倭国这一弹丸小国)。
唐朝
倭国在杨坚这里碰了壁,但它改国名的初衷却一直未变。隋朝一亡,倭国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得转而朝贡唐朝。
一开始,倭国是兴高采烈而来,毕竟刚换了一个主子,怎么也得给几分薄面吧?然而李世民更不是一个好惹的主,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国名和礼仪问题,李世民直接罢免了倭国进贡的资格“敕所司无令岁贡”,日本遣唐使悻悻而归,后来倭国借助新罗的国书表达歉意,唐太宗才同意继续往来。
倭国见唐朝强硬,又玩起了文字游戏,于是产生了“大和民族”的说法。在日语中,“倭”与“和”发同音,日本在无法得到唐朝同意的情况下,用汉字“和”来代替,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用了“大和”来表达,当然,这只是在国内的称呼,在国书上自然只能用“倭”。
倭国在国内做文章,唐朝自然管不着,但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得到唐朝承认才能更改,于是日本便想方设法求得改变。然而这个过程极为曲折。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所灭之后,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贺,再次提出更改国名。《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此处没有记载高宗李治是否同意,但根据日本僧人瑞溪周凤编纂的《善邻国宝记》中的记载,671年郭务悰出使倭国时,所携带的国书中有“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可见在671年前日本还是“倭国”。
不过,日本的孜孜不倦还是得到了回报,据唐朝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倭国名日本遂定。”
至于武则天为何同意倭国改名?还有一则故事,据说,在公元660年前后,倭国派使者来中国学习,乞求武则天赐国名为“日本”,武则天一开始并不同意,只是后来有一次喝醉酒,恰巧日本使者又来哀求,武则天不堪其烦,便点头答应了。一旁的日本使节理科连呼万岁。武则天一句无心的酒话,让倭国找到了借口更改国名。
然而,在国内,对日本的称呼,从唐朝一直到明代都是倭国和日本并用,明朝时日本浪人入侵东南沿海,国人还将其称之为“倭寇”。
因为日本得以改名的缘故,日本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十分融洽,日本文化也得以迅猛发展,中国的瓷器、丝绸大量销往日本,唐朝的开元通宝钱也在日本流通(现在日本经常能够挖掘出唐朝钱币),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学习,日本的奈良城也是仿造长安修建。
日本人喜欢中国唐朝并非无因。
宋朝
然而,若论古日本人最喜欢中国的哪个朝代,则非宋朝莫属!
宋末诗人郑思肖在其《心史·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亚序》记载:“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
也就是说南宋灭亡后,日本举国吃素,跪拜了三天。
要问为什么日本人对宋朝有如此好感?那是有原因的!
首先,宋朝一直礼遇日本,汉隋唐等中原王朝都把日本当做属国看待,只有宋太宗赵光义对日本颇有好感,他不仅将原来中国皇帝册封日本国王的规矩改了,还将日本统治者的国王称呼改为“天皇”或“皇帝”,对日本的尊敬是发自骨子里的。
其次,宋朝的外交政策一直比较软弱,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来则不拒,去则不追”,宋朝这种随遇而安,无欲无求的外交方针使得与邻国的关系十分融洽。加之北方强敌不断,宋朝也没有兴趣主动挑起与邻国的争端,这对维系当时的中日关系十分重要。
第三,历史上一直有“强汉盛唐富宋”的说法,富有的宋朝对日本帮助很大,宋人不但教会日本人很多东西,还帮助日本平氏政权修整航路,建设港口,据说南宋淳佑十年(1250)前后,每年都有四五十艘宋朝商船来日本进行贸易,平盛清时代中日贸易达到历史最高峰,甚至由于日本国内铸造的铜钱质量频频出现问题,到了镰仓幕府时期,宋朝的铜钱一度成为日本的通用货币。
然而这些还不足以使日本“举国茹素”,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宋朝亡于夷”!
南宋灭亡后,日本下跪并不是向这个王朝哀悼,而是向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覆灭表示哀悼。宋朝灭亡后,日本始终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仍以宋为正统。
日本把蒙古看成蛮夷,宋朝亡于夷,它是不能接受的。宋朝可以亡,但是中国不能亡,所以元朝时期的日本以中国自居。
后来,忽必烈东征日本,但是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两次出征都失败了。日本更加以“小中华”自居,甚至认为自己才是“中华”的真正传人。
明朝
明朝灭了元朝过后,日本才开始跟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奉明为正朔正统,继续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
但是,由于宋朝的软弱以及日本人自认为曾战胜灭亡宋朝的蒙元,因此越发不把中原王朝看在眼里,在加上朱元璋强硬的外交政策,使当时的中日关系远不如唐宋时期“和谐”。
据史书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命日方严加取缔并早来称臣朝贡,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口气相当强硬。
朱元璋充满威胁意味的诏谕唤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敌忾,以为又是一次“元寇袭来”的前奏。执掌九州十年之久的怀良亲王对朱元璋的诏谕嗤之以鼻,他不仅囚禁了明朝使臣,还斩杀了5名随员。
首次外交受挫,使朱元璋认识到,日本已经不可轻侮,于是在洪武三年再次遣使日本。此行明朝做了较为扎实的准备,诏谕上也多了委婉之语。所以,怀良亲王的态度有所转变,其后更是派遣僧人祖来赴明奉表称臣,进贡马匹和方物。中日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但是,后来随着胡惟庸的爆发(前日本使者瑶藏主有资助胡、林谋反的嫌疑),使朱元璋对日本更加嫌恶,随即断绝中日一切往来,并全力实行海禁。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文即位,日本以此为契机又试探性地向明朝发出建交信息,意外获得明朝的积极响应。1401年室町幕府派出遣明使,携带日本国书和厚礼出使南京称臣朝贡,建文帝承认日本是明朝的属国。
朱棣登基以后,日本的态度开始变得恭敬,不仅在国书中自称“臣”,还当着明使的面,将20多个倭寇头子处以“蒸杀”的极刑。朱棣也非常赞赏日本的诚意,“嘉其勤诚,赐王九章”,并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即《永乐条约》)。在日本称臣纳贡的前提下,明朝对其开放贸易大门。
勘合贸易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利益,据日本遣明使楠叶西忍的日记记载,在宁波购买的250文的生丝,到日本转手出售5贯(5000文),获利20倍;采购价10贯的铜块,明朝以40-50贯收购;每条船可获得40000贯的进口关税等等。
据统计,从1401年室町幕府第一次向明朝派遣使节算起,一直到1547年大内义隆派出最后一次遣明使为止,近一个半世纪几乎每年都有不下十艘日本的商船前来勘合贸易。此间,日本官方总共向明朝派遣十九次使团,是自唐代以降中日往来的又一高峰。
所以,虽然日本经常有浪人来东南沿海劫掠,但当时的日本政府对明朝相当恭敬和支持的。就算是崇祯帝死后,日本还同意了隆武帝借兵北伐的请求(后来怕引狼入室又拒绝了),南明灭亡后,日本拒绝跟满清交往,并且闭关锁国,他们像对待蒙元一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甚至日本一直祭祀明朝皇帝直到清朝中期。
综合来看,古代日本人最喜欢中国的汉唐宋三朝,甚至这种好感延续到了近代。
现代日本绘制的汉朝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朝征服了西域、朝鲜半岛北部、云南、越南北部等地区,更让中国人佩服的是,汉朝版图旁边的日本列岛上,标注的不是“日本”,而是“倭奴”这个“恶名”!在唐朝地图的日本标注上,也是“倭”,而非日本。
日本如此标注当然不是所谓的“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对汉唐文化的推崇,使日本做出了如此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