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秦国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天下,却鲜有人知在这场征程中,花了秦国最多兵力与精力的,当属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所打的灭楚之战。
六国中,为何独有楚国有此"待遇"?楚国有何难攻之处?灭楚之战真的需要人数的绝对优势才能取得胜利吗?在当年那场王翦和李信的攻楚兵力之争中,老将王翦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一直坚定一定要60万大军才可攻楚不可?
楚国难攻之处一——地理位置
楚国在西北部与秦国接壤,而相应的,楚国都是从北部重点开始布防。
早年,楚国因诸国合纵攻秦失败迁都后,就是各种整修秦楚边境的军事要塞,不仅屯兵屯粮,边防的军事建设也从没有落下过。而偏偏,秦国若想直取楚国,就必须荡平这一路的军事要塞,因为第二个攻城的选择就只有正面对抗楚国强大的水师,常年打陆战的秦国军队无疑毫无胜算。因此单从"人力"所为的地理优势上说,楚国便不容小觑。
其次再看自然的地理优势,那便是刚刚提到的第二个攻城选择——楚国西部避无可避的无数河流和沼泽地。在这些泥泞难行又专"克"陆军的地面上,秦国势必会遭到楚国水师的反扑甚至是"碾压",因此此块区域也算为楚国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楚国难攻之处二——士气
为什么秦国最终愿意出惊人的六十万军队进攻楚国,难道是老将军王翦随口一说的数字?又难道,因为不管是什么国家,出兵六十万人就一定能荡平吗?严格来说,这六十万数字其实是秦国通过教训惨重的“实验”得出来的。
秦国灭楚前,秦国两位将军——李信和王翦就曾对攻楚的用兵策略有过争执:年少有为、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曾有杰出成绩的李信认为自己只需二十万就能攻下楚国,而王翦则认为需要六十万。
一开始,秦国朝野皆认为:可以用二十万人解决的事情,何苦要耗费六十万人?更何况是带兵打仗,两者的区别虽只是士兵人数成倍增加,但在后勤压力上可是立方式的增加啊!
因而,李信毫无疑问地赢得了争辩的胜利,带着二十万人的军队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不过。人少有人少的攻击方式,自然也会有相应的劣势。李信势如破竹地攻进楚地,但后方不稳,调配不均,导致20万大军完全不够在广袤的楚国领土上进行作战,因此也被楚军抓住这一缺点痛打,最终大败而归。
要知道,李信可是参加过灭赵战争,还扁了燕国大军的将军。其战斗经验,在当时即便算不上顶尖,也能排进一流行列了。这样的一位战将,这样的一支士气正盛的军队,却在楚国被将军项燕的军队"暴打",本就武风盛行的楚国怎能不士气高涨?因而此战之后,楚军的士气能有多高,秦军的士气就能有多低落,如果气势上就还输人一截,又如何能取得胜利?
所以,秦国最终坚定:灭楚之战,必须60万!士气一开始可能输一点,但气势绝对不能再输!
楚国难攻之处三——攻城易、守城难
从李信带着二十万军队确实直接打开楚国国门、深入楚国国境不难看出,打开国门、攻下城池对秦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要对抗楚国军队针对城池地势所做的反扑和围攻。别忘了,在楚国的土地上,楚国人可是生活了好几百年了!即便正面打输了,利用地形进行反扑可是楚国“地头蛇”们的绝对优势!
而另一方面,此时的秦国要的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夺两个城池、扩张下地盘、往外推点国境线那么简单了。秦国要的是一统天下,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灭掉整个楚国,是一场不仅要打输楚军、更要消灭楚军的全面战争。
因此,秦国军队要根据这样的"需求"做好全面的部署,不仅正面杀敌要有压倒性的胜利,还要有后方的防御和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更要有来源可靠的军情线报。
而在国土如此广阔的楚国之上,要实现以上三点并取得最终的胜利,很明显二十万人的军队明显是不够的,60万大军才是保住最终胜利的基础。
而鉴于早前李信的失败,当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进入楚国时,也并非是第一时间就与楚军对决。他非常明白:自己的人数优势已经能够压倒正面迎来的楚军,但这场大国之间的对决,真正拼的不是军队的实力,而是后勤!
因而,当两军对峙之时,王翦并不急于攻击,也不急于攻城掠地,而是先筑起高墙,操练士兵,和对面的楚军进行“静坐战”。这一期间,楚军见秦军不动,自然先发动了攻击,但王翦的军队凭借搭建的坚墙壁垒,让进攻的楚军无处招架。久而久之,楚军的后勤开始供应不上,只得撤退。此时,王翦待楚军大意之时突然发动进攻,直接荡平了楚军主力,最终横扫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