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的最后一天:嘱托三件事,说完就含上夜明珠,傍晚慢慢咽气
迪丽瓦拉
2025-07-23 07:34:00
0

随着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清朝也慢慢走向灭亡。

满清王朝算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几乎都源自一个女人——慈禧。慈禧的奢华无度和昏聩无能,让清王朝千疮百孔,民怨沸腾,最终伤痕累累,一败再败。

说起慈禧,有人会把她跟唐朝女皇武则天相比,因为此二人都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把持朝政的女子。不同的是武则天夺了李唐江山,自己登基称帝,而慈禧虽然未曾登基,却一直将朝政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甚至让3位皇帝沦为傀儡和棋子,也是历史第一人了。

慈禧遭人唾骂,饱受争议,但不能说她一点功劳没有。慈禧与咸丰生下后来的同治皇帝。在咸丰故去之前,洋人入侵时,咸丰便想着出逃。慈禧却再三劝告咸丰帝不能这么做,称咸丰皇帝是天下的君主,若是连您都逃走了,清朝就真的要灭亡了。在这点上,慈禧还算大义。

除此之外,在慈禧的主张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洋务;她不拘一格,知人善用,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汉人;再比如她下令禁止缠足,这可是开了解放妇女之先河。再比如开办新学等。

1861年,咸丰去世之后,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登基,即同治皇帝。在没有了丈夫的庇护之后,作为一介女流,虽然儿子继承大统,但由于孩子尚幼,作为母亲慈禧必须强大,所以她开始垂帘听政。然而,她却走了一条人人辱骂的道路,那就是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而持续干政。

随着权力的叠加放大,慈禧内心的欲望也在水涨船高。而他的骄奢淫逸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如,慈禧用膳每顿都要120多种美味佳肴,即便是某道菜特别合口味,她也不会多吃几口;在夏天,她每天会消耗300个西瓜,而她只吃中间最甜的那一口。再如,她60大寿的时候,正值甲午海战,为了给自己过个有排面的生日派对,不惜斥巨资3000万两白银布置庆典。有人说,倘若用这些钱买军舰,那么北洋舰队也不至于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就不会签订。

作为晚清实际权力的操控者,慈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站稳了48年之久,直到临死之前,她仍然交代自己的后事要大操大办。与此同时,王公大臣对她弥留之际交代的3件事,颇为震惊,原来这才是她的本性。

那么,作为晚清权力巅峰上的女人,慈禧能在临死之前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们一探究竟。

慈禧首先交代近臣,要让溥仪接替皇位

先说说光绪皇帝的死。事实上,慈禧和光绪的死,只差一天,38岁的光绪去世第二天,73岁高龄的慈禧也去世了,人们觉得这很不可思议。而且光绪的死,一直充满争议。当时种种迹象表明,慈禧就是光绪身亡的幕后凶手,但却找不到有力证据,直到2003年光绪被慈禧用砒霜毒害的事才被专家发现。经过后人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光绪皇帝尸骸中的骨骼和衣服都含有砒霜,这些恰恰都是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

原来,慈禧太后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担心自己去世之后,光绪皇帝会伺机报复自己,所以才下令毒杀了他;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因《辛丑条约》的签订,慈禧饱受谩骂,所以慈禧想到“甩锅”,让这个倒霉的皇帝去承担所有的罪责。

只是,让慈禧始料未及的是,光绪前脚刚走,还未等史官修改历史,自己也将寿终正寝。慈禧早晨处理完光绪的后事,中午之时突然感觉身体异样,甚至呼吸困难。只不过,她还是叫人找来了太医,希望能捱过这一关。

面对太医,慈禧痛苦得一言不发,但还是竭力交代了3件事。头一件便是要让溥仪接替光绪之位。慈禧为何会这么安排呢?

亲儿子同治去世的时候不过19岁,而同治未曾留下子嗣,迫于形势,她选择了妹妹的儿子即后来的光绪继承皇位,未曾想这个孩子不怎么听话,跟自己面和心不和,即便是自己的亲外甥,慈禧不得不让他“下线”。这么看来,慈禧必须再找一个任由自己摆布的主,因为她要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排除跟同治同辈的人或者比同治辈分大的人后,慈禧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比同治、光绪小一辈且年纪还尚小的溥仪身上了。

第二件事情:“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有人说,这是慈禧在“啪啪”打自己的脸,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慈禧自己是女人,自己干预清廷长达48年,而这句话从她自己口中说出,则是对自己执政的否定。

女人不得干政,这在古代封建王朝早就有明文规定,历朝历代,可以说都有血的教训。慈禧心里明白,自己干政是不被清廷认可的,甚至自己为祸江山社稷的种种劣迹,慈禧也心知肚明,可慈禧自己难以把控自己,高傲、自负和对权力的醉心,让她在面对诱惑时彻底沦陷,且欲罢不能。

何况,她仍然害怕在她百年之后,会出来一个超越自己政绩的太后,那样自己的昏庸无能会更加遭人诟病,这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因为慈禧向来善妒。于是慈禧交代了在她之后,再不允许女子干政。只可惜,清朝在此之后已经没有了以后。

慈禧嘱托的第三件事是:不允许太监擅政。

“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能在临死之前意识到这一点,慈禧的头脑还算清醒。慈禧身边的太监有很多,比较著名的大太监有2个:安德海,李莲英。

尤其是李莲英,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被人们称为慈禧肚子里的“蛔虫”。慈禧的一颦一笑一皱眉,李莲英都知道慈禧接下来要表达什么,要干什么。既然如此“贴心”,那么慈禧为何会对太监群体心有鄙夷呢?

慈禧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对于太监弄权,她还是心存芥蒂。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三位清朝最有名的太监,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我们知道,太监本身是奴才,但很少有像明清那样掌握大权的太监。

都说李莲英“红”,红成什么样?1886年成内廷大总管;转年慈禧亲自帮他做寿,宫中唱三天大戏,他和慈禧并排坐,还把母亲接进来一起听戏。1904年,慈禧赐全套蟒袍补服,这是王爷的待遇了,在太监群体里是不是“空前绝后”?

仗着慈禧的宠信,太监们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甚至还犯下过滔天大罪。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临终时,显然意识到太监擅权的危害性,故有此一说。

慈禧执政期间,她永远将自己放在第一位,从来不顾风雨飘摇的大清的走向,上至宫廷,下到黎民,无不对她充满怨恨。河南曾经有道名菜叫“四季丸子”,慈禧太后路过河南时想尝尝这道特色菜。当地的官员立刻安排大厨去做,而大厨一边做菜一边就在嘴里骂骂咧咧:“炸死这个该死的慈禧”!

“四季”与“慈禧”,有点谐音的意思,而大厨这么一骂,如果被宫里人听到,是要被诛九族的,后来他与另外一个厨师商量,干脆把“炸四季”改为“炸四喜”,可见慈禧的名声有多么糟了。因为慈禧是那种连背后都不允许说她坏话的人,否则,这位厨师也不会这么担心了。当年,“戊戌六君子”就是因为反抗慈禧的统治而被全部斩杀,其中,谭嗣同被斩首的时候用的还是一把钝刀,让他受尽折磨而死。不难看出,慈禧是多么的狠毒、霸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声也悲。慈禧临终前似乎真的想给清朝做点什么,不过清朝在她的执政下,割地求和、战败赔款,还不忘要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那时的清朝已经被糟蹋得千疮百孔,早已无力回天。3条嘱托中的后面两条,就是她对国运没有长久打算的败笔,甚至以为,自己执政期间清朝没有被颠覆才是万幸,而这恰恰是她的悲哀之处。

在叮嘱完后事之后,慈禧含上了夜明珠,据说这颗夜明珠可以留住人生前的容颜。“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也许慈禧根本不知道,即便自己尸身不腐、容颜永驻,即便自己生荣死哀,可这一切总归是过眼云烟。慈禧的奢侈、昏聩和无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当时中国有志之士的崛起,国祚268年的清王朝,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人民日报》——纪念,是为了不忘却。伤疤可以愈合,伤痛可以淡忘,但历史的伤痕值得被纪念。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回望过去,不仅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外,我们评价慈禧也应全面,不能一边倒,她有昏聩腐化的一面,但对于大清仍有可圈可点积极的一面,你说是不是?

(作为一个女性,慈禧能在晚清叱咤风云40多年,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但从其一生从政生涯不难看出,慈禧虽然遭人诟病,甚至祸国殃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临终前的两条遗嘱,不禁道出了她矛盾而又真实的一生。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瀛寰新谭|谁才是“第三罗马”?... 自公元15世纪起,莫斯科大公以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试图夺取君士坦丁堡,打造“第三罗马”。沙...
原创 潼... 潼关大战是曹操为平定关中地区,与马韩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 此次战役中,马超作为防守方,又占据地理优...
原创 亚... 武王姬发推翻商朝的统治后,实行分封制度,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而诸侯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
原创 反... 前言: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反间计主要的特点就...
6卷《荆楚文化史》构建荆楚文化... 6卷近300万字《荆楚文化史》 构建荆楚文化全景图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
黎明“七问”之一:谁研制了开国... 本文转自【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1949年10月1日15时,北京的开国盛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原创 武... 摘要:武田信玄麾下的真田幸隆,是山本勘助引荐的?逻辑上说不通 真田家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大名,提别是在始...
浙江古代为越国地盘,为何不简称... 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前曾落第,自勉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
原创 开... 开隋九老,战力排名 1、定彦平 武器:绿沉四尖枪。 特点:枪法精绝,神鬼莫测,被称为“双枪无敌将”。...
原创 赵...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 ...
原创 关... 公元219年,也就是被誉为三国的“魔咒之年”——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关羽来说,半年时间,却让他深刻体会...
原创 春... 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
原创 英... 引言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原创 曾... 曾经挽救中华文明的七位伟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华夏文明的复兴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曾有无数英雄豪杰为民...
原创 毛... 在中国历史上,李自成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这位陕西米脂县出来的“闯王”,带领农民军刮起席卷全国的起义风...
原创 老... 老祖宗说过:“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从古至今,有许多令人不解之事,比如韩信,自己的腰间明明挂着剑...
原创 罗...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170期。1943年3月,山东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将领、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
原创 二... 1946年3月,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而这也就标志着美苏冷战拉开了序幕。在此以后,美苏...
原创 明... 少读三国,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既感钦佩,又觉惋惜,尤其对上方谷那场大雨忿忿不平。及至年长,洞悉当时魏蜀...
原创 诸...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神入化,用兵如神,没有诸葛亮这位优秀的谋士,蜀国恐怕早就奄奄一息了。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