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涌现出众多人才,他们往往选择跟随贤明的君主服务,然而其中也不乏出于无奈的情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部分谋士和将领并未能够“忠诚不渝”于某位主公,而是选择了跳槽,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相当常见的现象,不必过于苛责。但有一位武将的选择却引发了历史上持久的争议与谴责,这个人便是吕布。他的声名狼藉,究竟是因何而起?
这件事情的根源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杀错了两个人。提到这两位被吕布杀害的人,大家或许早已心中有数,其中一位是丁原,另一位则是董卓。
首先,这两位是吕布的义父。吕布杀掉丁原,紧接着又杀了董卓,这在“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中,无疑是对“父为子纲”的严重背叛,等同于违背了那个时代的伦理规范。即使是出于大义而杀父,在当时的道德标准下仍然难以被接受,更何况吕布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宽容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使得吕布在民众的口碑中沦为了不仁不义的人。
其次,这两位也是他的主公。吕布在杀掉丁原后迅速投靠董卓,这意味着他为了追随新的主公而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旧有的恩义。这与道德高尚的将领徐晃形成鲜明对比。徐晃曾是杨奉的部下,后来投靠曹操时虽然面临杀掉杨奉的要求,但他却始终坚持不屈服于这种不义之事,因此深得曹操的器重与重用。与之相比,吕布则毫不留情地结束了丁原的生命,随即转向董卓,使人们认为他是极缺忠义之人。
最后,吕布杀掉这两位的动机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他除掉丁原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官职与财富,而杀掉董卓则是为了追求美色。无论是历史小说中的貂蝉,还是史书记载的侍女,都显示了吕布因欲望而行事的态度。这种为了钱财与美色背叛主公的行为,让后来的统治者很难再信任他。尽管吕布曾向曹操表达归顺的意愿,曹操却仍对他心存疑虑,最终决定将其处死,甚至因害怕重蹈再丁原和董卓的覆辙。
文:上下古今团队飘零创作
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