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背后却隐藏着一些让人深思的历史趣事。我们常常说要发达、要发财,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一飞冲天,得到显赫的地位。然而,古代的官员们是如何一步步从小官晋升为大官的呢?如果真的有官员从三品降到四品还高兴得不得了,难道他不傻吗?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荒诞的故事,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万历野获篇卷二十京职京官肩舆》这本记载明代风俗的书中,特别提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书中写道:在北京,三品大臣只能坐车。光禄太仆卿的升迁,居然从三品降到四品,居然能够抬着轿子谢恩。这段话看似荒唐,但仔细思考后却发现其中有其道理。 原来,从三品大员光禄卿或太仆卿降级为正四品的钱都御史,表面上似乎是职位的下调,但实际上却是从一个繁重、缺乏尊重的工作转到了一个拥有更多实权和尊敬的职位。光禄卿和太仆卿虽然位高,但却是典型的清水衙门。光禄卿这一职位自南梁时代起就存在,职责主要包括祭祀、宴会安排、皇帝和宾客的餐饮等事务,听起来似乎很重要,但实际上就是负责准备酒席、祭品,甚至安排皇帝亲自用餐。这项工作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是低贱的——尽管光禄卿是九卿之一,但实际上就是在做端茶倒水的工作,既需要接受礼部的管辖,也要受到尚膳监太监的监管。 再看太仆卿,虽然职位显赫,但实际职责却是管理马匹和车轮的工作,充其量不过是个负责车马厩牧的职位。这个职位虽与国君的车马相关,但绝不是高贵的职位,反而更像是管理马厩和车厢的管家。这样一看,虽然官职是三品,但从工作内容来看,依然得不到足够的尊重,甚至被视为低级工种。 与之相比,钱都御史虽然是正四品,职位级别略低,但却是都察院的最高负责人,权力不容小觑。都察院主要负责监察百官,任何官员的行为,甚至皇帝的行为,都会被他们监督和审查。即便是地位显赫的将军,或者地方的总督、巡抚,也无法逃脱他们的监察。在明朝,监察御史被誉为铁面无私,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弹劾不法官员,甚至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例如,明代的监察御史不仅仅是做文字工作,还要深入地方巡视,检查各级官员的行为,甚至对皇帝亲信进行监督。在嘉靖年间,一位名叫王仪的监察御史,因不满秦王的所作所为,曾弹劾秦王,甚至通过监察御史的压力,迫使秦王恢复百姓的权益。可以看出,监察御史拥有巨大的权力。 对于那些从光禄卿或太仆卿降职为钱都御史的官员来说,虽然表面上是降职,但实际上是地位的一种升迁。他们通过降级,摆脱了繁琐且不被尊重的工作,转而管理他人的事务,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尊敬。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降职,但实际上这是明降实升的典型例子。 不仅在明朝,唐朝也有类似的情况。唐文宗时期,幽州节度使杨志诚从检校工部尚书被调任为检校人事部尚书。尽管这两个职位都是正三品,杨志诚却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他认为这并非晋升,而是降职。然而,实际上人事部尚书掌握着官员的晋升与降职的权力,这个职位的实际权力远大于工部尚书。在官场上,虽然品级相同,但不同职位的职责和实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官职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品级的排列,更与职责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有些看似低级的职位,实际上因其广泛的事权,往往更具实权和影响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官员在职位调整时,虽然表面降职,实际上却依然会感到欣喜若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