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了解过这本小说。书中的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深令人感动,曹操的狡诈和枭雄气质则深刻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至今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尽管《三国演义》属于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学加工成分,它与正史在许多地方有冲突,但它仍然是广泛流传的历史读物。通过这本书,许多人对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勇等,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形象已经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经典。
关羽的死,至今仍然让不少人感到无法释怀。回想武圣关羽当年——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英勇无敌的他竟然最后死于敌人的刀下,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当关羽战死麦城后,已经称帝的刘备不惜动员全国的力量为关羽复仇,尽管群臣反对,但刘备兄弟情深,坚定不移的决定让人为之动容。许多人知道刘备为关羽复仇,发动了与吴国的战争,却鲜有人知,刘备甚至亲手赐死了自己的长子刘封,这是为什么呢?
刘封是谁呢?在大家熟知的刘备之子中,大家普遍知道刘禅,但却对刘封不甚了解。事实上,刘封是刘备的养子,而非亲生。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先主至荆州,以未有子嗣,养封为子。” 刘封原是罗侯寇氏的儿子,是刘备在投靠荆州刺史刘表时收养的。他虽然是养子,但刘备对他关爱有加,视若亲生儿子。年仅二十出头时,刘封已经是刘备帐下的一名猛将,尤以益州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名声远扬。
建安16年,刘备应刘璋的邀请前往益州抵抗张鲁,尽管诸葛亮建议刘备借机拿下益州,但刘备坚持以“兄弟情深”为由不忍同族相残,一直驻扎在蒹葭关。直到刘璋首先挑起战争,与刘备反目,刘备才决定带领诸葛亮和将领们进攻益州。刘封随军出征,在这一过程中,他多次立下战功,赢得了军中将士的尊敬。在刘备平定益州后,封刘封为中郎将。按照汉朝的官制,中郎将是武将中的高级职务,刘封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作为刘备的长子,刘封在经历了许多战斗后,如何葬送自己的生命,却是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对于刘封的死,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关羽的死通常被归因于他自己的轻狂与傲慢,或者是东吴的背后阴谋。但实际上,事情的复杂远超想象。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逐步扩大势力,先是盘踞荆州,后又攻入蜀地。而此时的刘备已稳占益州和荆州,控制了天府之国,这使得东吴的孙权感到威胁,彼此之间的联盟开始瓦解。
在这种局势下,刘备在征得诸葛亮同意后,决定留下关羽守卫荆州,自己则率军进攻益州。可是,正是这一决定,为后来的蜀汉衰退埋下了祸根。关羽在守卫荆州时屡次作战,他的雄心与骄傲也逐渐为敌人所利用,东吴和魏国联合起来暗中设下了圈套。最终,关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身处麦城的他无路可逃,而刘封则是唯一可以救他的人选。可刘封却不为所动,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刘封为何未能援救关羽?首先,刘封与关羽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早在刘备收养刘封时,关羽就曾公开表示不满,认为刘封只是寄人篱下的“螟蛉”,将来必然会生乱。后来,刘备进位汉中王,本计划立刘封为继承人,但关羽却极力反对,甚至将刘封驱逐出了权力核心。可以说,刘封内心并不愿意为关羽解围。其次,荆州失守,麦城作为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城,防守形势不容乐观。如果贸然出兵,不仅无法解救关羽,还可能会陷入全军覆没的困境。再者,刘封的手下虽然有五万兵马,但面对强大的东吴和魏国联合军,他也只能作出理智的选择。
然而,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关羽的性命远比上庸郡的得失重要。关羽不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还在刘备的事业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刘封不救关羽的行为,在刘备眼里无疑是极大的背叛。这也为刘封的死亡埋下了伏笔。最终,刘备因关羽之死而愤怒不已,决定亲自处死刘封,虽然刘封是他心爱的养子,但对于刘备而言,忠诚和兄弟之情无可替代。
对于刘封的死,诸葛亮曾说:“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这短短的十一字,点明了刘封身上潜在的危机。虽然刘封在军事上有一定才能,但他过于刚猛的个性和无视兄弟情义的行为,注定了他无法得到长久的支持。最终,刘备作出了剖心决断,赐死刘封,彻底清除了这一潜在的威胁。
对于刘封的结局,一些历史学者认为,他的死其实与其早年积累的军功、忠诚有关。若非身为刘备的养子,或许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权力斗争中,他终究只是一个棋子,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