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最近电视剧《藏海传》真的太火了。尽管是一部“架空”剧,但里面的很多剧情确实能找到“历史素材”呢。真实的历史比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今天咱就来唠一波。
在剧中,先帝与李贵妃已合葬,如今皇太后驾崩该咋办?皇帝自然为生母李贵妃已在先帝旁安息而纠结,大臣们因传统帝后合葬礼制而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图源:影视剧《藏海传》
这剧情看似虚构,却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明朝历史上两次真实的“礼制大战”。与剧中情节更相似的当属明宪宗时期钱皇后与周太后的祔葬争议,估计大家已经从各个渠道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这里就不再多费笔墨了。今天咱们主要来说说嘉靖年间震动朝野的“大礼议”!
话说在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堂弟朱厚熜幸运“捡漏”,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一路颠簸到京城,继承大统,也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
明武宗朱厚照
但这位新皇帝刚上位,就因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尊号问题,和朝堂上的大臣们杠上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礼议”之争就此拉开帷幕。
图源:影视剧《藏海传》
当时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秉持着传统的宗法礼制,主张朱厚熜既然继承了皇位,就该尊伯父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而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只能改称“皇叔父兴献大王”,生母蒋氏为“皇叔母兴献王妃”,祭祀时,朱厚熜还得自称“侄皇帝”。这可把朱厚熜气坏了,脑补一下,他当时内心肯定在咆哮:“我亲爹亲妈,咋就成了叔婶了?这我能同意吗!”
就在朱厚熜孤立无援、满腹委屈之时,新科进士张璁站了出来,上疏支持皇帝,提出“继统不继嗣”的观点,意思是朱厚熜继承的是皇位大统,并非要在宗法上成为别人的子嗣,完全可以尊崇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还建议在北京另立兴献王庙。这简直说到了朱厚熜的心坎里,“终于有人懂我了”!
但张璁当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人微言轻,朝堂上绝大多数大臣依旧站在杨廷和那边,这场争论陷入僵局。在奉迎朱厚熜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矛盾进一步激化。朱厚熜坚持要用迎接皇太后的礼仪,杨廷和却坚决反对。少年皇帝哪肯罢休,不惜以“辞位,奉母返回安陆”相逼。
最后杨廷和无奈妥协,蒋妃才得以风风光光地进京。
之后,被贬到南京的张璁与同僚桂萼等人再度上疏,重提旧事。朱厚熜趁机封他们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议礼事项,朝堂上支持皇帝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眼见形势不妙,上疏请求致仕(退休),朱厚熜顺水推舟批准,没了主心骨的大臣们,开始慌了阵脚。
礼部尚书汪俊试图组织群臣再次集体谏诤,可朱厚熜根本不吃这一套,对那些反对他尊崇生父的官员,该斥责的斥责,该罚俸的罚俸,甚至直接罢黜。最后,汪俊等人不得不妥协,同意给兴献帝、兴国太后的尊号后各加一个“皇”字。
但朱厚熜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同年七月,他正式下令将母亲的尊号“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改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以礼部侍郎何孟春和修撰杨慎(大名鼎鼎的杨廷和之子)为首的一众大臣,二百二十余人集体跪伏在左顺门,哭声震天,请求皇帝收回成命。朱厚熜哪能咽下这口气,大手一挥,下令将马理等134名官员逮捕下狱,何孟春等86名四品以上官员听候处治,这便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经此一役,朝堂上再无人敢公开反对议礼,朱厚熜彻底掌握主动权。
这场“大礼议”之争,表面上看是一场关于礼仪制度的争论,实则是一场皇权与臣权的激烈博弈。朱厚熜通过这场斗争,逐步巩固了自己的皇权,打击了杨廷和为首的旧臣势力,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此后,他不断追尊生父,兴献帝先被尊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神主还被供奉进太庙,最后更是追尊庙号为“睿宗”。
明睿宗朱祐杬(图源:故宫博物院)
从历史影响来看,“大礼议”就像在明朝朝堂扔下一颗“政治炸弹”!它先是把传统名分原则撞得“七零八落”,让国家礼法的权威性“打了折扣”,还把君臣关系“炒成了夹生饭”,闹得满朝大臣长期互相倾轧、朝堂乌烟瘴气。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一方面,部分新的政治势力崛起,主导了嘉靖革新的历史进程(但也被骂作“马屁精”,加剧了明朝中后期皇权私化倾向,激化了党争);另一方面,许多议礼失败者哪怕被打压得很惨,仍然恪守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和原则,这份刚直至今都让人忍不住“竖大拇指”。
《藏海传》里的朝堂纷争,只是对历史的一种演绎,而真实的“大礼议”,远比剧中情节更加复杂,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下次追剧时,是不是对这段历史更有感触了呢?
参考文献:
1. 孟森著,商传导读:《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2.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 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 尤淑君:《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