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不久,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编制调整,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各个纵队也改为军。此时,部队开始南下中南地区,并组建了兵团,包括了第12、第13、第14和第15兵团。第12兵团司令部原本是由萧劲光领导的先遣兵团改编而成,萧劲光担任司令兼政委,陈伯钧和韩先楚分别担任第一副司令和第二副司令。
在此之前,先遣兵团指挥了40军和45军率先南下。随着第12兵团的成立,40军、45军和46军划归该兵团管辖,分别由陈伯钧、罗舜初和詹才芳担任军长。40军的军长从韩先楚换成了罗舜初,因为陈伯钧兼任45军军长,韩先楚主要精力放在了兵团机关。然而,不久之后,40军的军长又由韩先楚兼任,那么罗舜初究竟去了哪里呢?在一些资料中没有明确说明罗舜初离开40军的原因,但在陈伯钧的回忆录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虽然这些细节是否真是导致他离开的原因,还未可知。40军的前身是原来的第3纵队,该纵队由曾克林部与山东主力部队合编而成,曾经由程世才、曾克林和韩先楚分别担任纵队司令。从战绩来看,韩先楚指挥第3纵队的表现最为突出,诸如奇袭威远堡、四战四平、义县攻坚战和锦州攻坚战等战役,都是由他指挥的,其中辽西会战更是直接打击了敌军指挥部。 韩先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指挥官,而罗舜初在军事上也同样表现不凡。罗舜初是军事参谋长出身,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总部司令部工作,后来又在地方担任重要职务,曾任鲁中军区司令兼政委。进军东北后,罗舜初成为南满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接着被改为第3纵队的政委,这一任命对于他来说多少有些意外。虽然他担任的是政委,但在军事上同样有着较高的话语权,并且也渴望能够担任军事主官。平津战役结束后,韩先楚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罗舜初也随之从政委转为军长。陈伯钧的日记中记录了一些罗舜初与其他领导的情况。1949年6月7日,兵团驻扎在汉口,陈伯钧去韩先楚处商谈,参与讨论的还有卓雄、何振亚和刘西元等人。对罗舜初的意见也出现在当时的讨论中,尽管没有详细说明具体问题,但可以推测,罗舜初被任命为军长后,得到了野战司令部的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他成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领导人,这让兵团内部的协调变得复杂。几个月后,韩先楚重新担任40军军长,参与了海南岛作战。至于罗舜初,有人认为他是因身体原因被调离战场,后成为海军参谋长。虽然这种说法在1950年得到了证实,但为何在之前就已经换成韩先楚,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确切答案。 关于身体原因的说法,确实在战争年代并不鲜见。许多干部因健康原因离开了战斗岗位,像陈光因为身体不好离开了第6纵队,黄永胜也因健康原因未能继续担任第8纵队司令。即便如此,身体问题可能只是表面原因,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因素。40军在衡宝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19师在徐国夫的带领下,以不怕苦的精神歼灭了大量敌人,成为该战役中的亮点。或许正是因为罗舜初的身体问题,他未能参与更多的战斗,虽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他离开军长职位的原因。 战争时期,许多干部因为身体不适而被调离前线,甚至连彭明治、邓华等著名指挥员也因健康问题未能参与某些关键战役。例如,邓华因身体不好错过了冬季攻势的指挥。至于罗舜初是否因领导不团结而被调换,事实上,南下过程中不少部队也出现过类似问题。例如,45军的第133师,军长和政委在开会时意见不合,甚至一度使会议中断,后通过谈话才得以解决,且并未因此更换领导。这表明,南下时部队的领导班子并非完全团结,但罗舜初是否因此离开,并没有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