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故事中的一大高潮,它不仅让诸葛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也让这个情节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一。这个故事极具戏剧性,极富趣味性,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不过,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曹魏的整个军队,尤其是司马懿的行为,显得相当不合理。如果司马懿真担心诸葛亮城中有诈,他完全可以派弓箭手把诸葛亮和书童射杀,蜀军失去主帅,肯定会立即溃败,或者派探子先行探查,为何非要直接撤军呢? 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这种做法明显是在危险中自投罗网,生死全看司马懿的一念之间。而司马懿被称为冢虎,绝不会看不出这一点,既然如此,为什么剧情安排上会是这种情况呢?
这个故事背后,显然隐藏了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心理战。 一、为何北伐 要追溯北伐的缘由,还得从复杂多变的三国局势说起。 自从三国鼎立,蜀国被魏国牢牢锁住在西南一隅。虽然这里山脉丛生,魏军难以进攻,但这种地理位置也大大限制了蜀国的发展。蜀国的益州地区人口虽然多,但毕竟只是占有一州之地,面对长期的消耗战,蜀国根本无法与魏国抗衡。 诸葛亮深知,蜀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更加严重的是,蜀国的老一代开国元勋已经相继去世,后备的武将实力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内忧外患加上经济困顿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发动北伐。 北伐的战略并非简单的进攻,它实际上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因此,蜀军常常因粮草不足而不得不撤退,北伐过程充满了波折,看似猛进实则步伐缓慢。 诸葛亮发动北伐,实质上是想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回顾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的战略布局,确定了以益州为中心,并通过占领荆州,形成对魏国的夹击之势。然而,由于关羽被吴国背叛,蜀国失去了荆州,军事实力迅速衰退,只剩下益州一地。 此时,蜀国要想恢复发展,必须通过对外扩张。但因为荆州的丧失,蜀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与魏国对抗,于是目光转向了汉中地区。拿下汉中之后,蜀国可形成类似于双犄角阵的战略布局,尽管规模较小,但依旧具备了防御和反击的可能。 二、马谡失街亭 在三国鼎立的背景下,刘备集团早已成为汉家正统,尽管曹魏名义上禅让,但始终没有得到汉族老臣的认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从陇右地区出发,发动进攻,很快便将曹魏的陇右地区占领。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后,蜀国便能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 但是,为了完成汉中地区的吞并,诸葛亮必须派出一员能够镇守大关的将领。最终,他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马谡。 为什么要守住街亭呢?街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形易守难攻,且山林众多,便于布防。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出其不意迅速攻占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击溃驻守的魏军。 此时,张郃带领魏军追击,时间至关重要。如果他晚于诸葛亮抵达汉中,整个地区将彻底失守。因此,街亭成为了魏军必须经过的必经之路,而控制街亭的命运将决定整场战争的成败。 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派马谡守卫街亭。根据诸葛亮的设想,蜀军将列阵于山谷中,坚守防线抵挡魏军。然而,马谡的策略与诸葛亮的命令背道而驰,他决定采取伏击敌军的策略。 可惜,街亭的地形并不适合伏击,山上的水源都在山下,若被敌军发现并包围,蜀军将陷入绝境。 抱有侥幸心理的马谡最终碰上了经验丰富的张郃,策划的伏击策略被轻松识破。张郃通过控制水源,使得马谡的军队未能守住街亭。 最终,蜀汉不得不放弃第一次北伐。为了撤退,蜀军不得不给三个郡的百姓争取撤离时间,诸葛亮这才登上城楼,展开了空城计。 三、两个童子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描写了司马懿占领街亭后,带领十五万大军杀向西城。诸葛亮得知敌军临近时,立即指示城内的兵员严守纪律,关闭城门,隐藏旗帜,表面上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 当司马懿带领大军逼近西城时,他远远看到诸葛亮正在城楼上弹琴,周围的城门敞开,街道一片寂静,疑惑之中,司马懿怀疑这里可能有诈,于是决定撤退。 在这场心理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诸葛亮外,还有他身后的两个童子。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这两个童子虽然并非诸葛亮那样的军事谋略家,但他们能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保持镇定,毫不动摇。 如果这两个童子露出一丝恐惧,整个空城计将立刻崩塌。然而,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胆识,这使得司马懿产生了疑虑,决定撤兵。 四、背后的真相 从逻辑角度分析,空城计并不难以想象。作为司马懿,他肯定能看出其中的破绽。唯一的解释可能是,司马懿在此时采取了借坡下驴的策略。 尽管司马懿率领大军,但他在曹魏的内部却并不安稳,曹叡对他既依赖又不完全信任。司马懿深知,如果自己失势,家族将会遭到彻底清算。因此,他必须尽一切可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可能轻易消灭诸葛亮。毕竟,诸葛亮是唯一一个能威胁到他和曹魏统治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空城计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计谋,更像是两位智者之间的较量。通过弹琴和两名童子的表现,诸葛亮暗示给司马懿——他已掌握司马懿的命运。 司马懿若强行攻城,必然无法向全军交代。他需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撤退,而这两个镇定自若的童子,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 最终,司马懿撤兵,这场空城计既保护了蜀汉,也为司马懿争取了更多的时间,等待着后来的晋朝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