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读者向御史请教,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到底是什么级别的官职?这个问题涉及到清朝的官制,因此特意整理了这篇文章,来详细解答。
抚远大将军在清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频繁出现。在这部剧中,康熙晚年,皇十四子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大家也称他为抚远大将军王。而在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以三等公的身份出任了抚远大将军,他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并将青海地区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实际上,清代历史上担任过抚远大将军这一职务的只有四个人。除了康熙时期的允禵和年羹尧外,还有康熙时期的裕亲王福全和费扬古(董鄂妃的弟弟)。他们都曾在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被授予了这一职务。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许多现代作品以及一些网络百科错误地将抚远大将军归为武职的官职,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尽管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将军的职称,如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但真正将将军作为正式的官职使用的并不多。在清朝入关初期,战乱尚未平息,很多宗室王子会带兵出征。例如,多铎在顺治元年晋升亲王,并被封为定国大将军,负责八旗兵南征;肃亲王豪格则在顺治三年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征讨四川。 不仅如此,一些非统帅的功臣也常常被授予将军头衔。例如,在平定三藩之乱时,赵良栋被加封为勇略将军,潘育龙被加封为绥远将军,杨捷被加封为昭武将军。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大将军还是将军头衔,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皇帝依据当时战事需要而临时授予的职务。战事结束后,皇帝通常会收回这些将军的职印,并撤销相关职务。 从这些历史背景来看,大将军和将军头衔更像是一种临时性的差遣,类似于钦差大臣、参赞大臣或军机大臣等职务,它们并不在清朝正式的官制体系内,因此没有明确的品级。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时,实际上是担任了川陕总督这一职务,属于从一品的大员。虽然年羹尧拥有太保封号和三等公爵位,这些都算作是正一品的高级职务,但并未赋予他实质性的军事指挥权。值得注意的是,在年羹尧失宠后,他被调任为杭州将军。《雍正王朝》中的描述将其称为贬官,但实际上,杭州将军的品级和川陕总督是相当的,都是从一品的大员,因此并不算是真正的贬职。 清朝初期,由于疆域不断扩展,战事频繁,许多将领都被授予将军或大将军头衔。到了乾隆中期,这种现象才逐渐减少。乾隆帝认为,无论文官还是武将的功绩,都是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完成的。因此,乾隆出征时,一般不再授予将领大将军头衔,而是以总督、大学士或钦差大臣等身份来指派。 例如,乾隆时期的著名将领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在领导军队出征时,并未被授予大将军的头衔,他们依然以原有的大学士或钦差大臣身份指挥军队。在乾隆帝之后,武将出征时一般保留原职,旗人则更多以公侯身份参与军事指挥,汉人则很少被授予公侯爵位,而是以督抚身份负责军事事务。 顺治时期,清朝开始设立驻防地区的八旗长官,这些长官通常被称为将军(有时也称为都统)。这些驻防将军的初期品级是正一品,与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大臣等官职平级。但到了乾隆时期,驻防将军的品级被下调为从一品,与各省提督平级,但享有视提督上的特殊待遇。 此外,驻防将军的职能并不是一视同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边疆地区,如伊犁和绥远,驻防将军的品级依然保持正一品。这些驻防将军不仅负责军事事务,还承担一定的民政责任,实际上相当于地方的综合治理者,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类似督抚的职权。 综上所述,年羹尧担任的抚远大将军并非正式的武职,而是雍正帝授予的一个临时职务,主要用于指挥西北的军事行动。虽然这个职务没有明确的品级,但它赋予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使他能够在西北地区施行自己的统治。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一巨大的权力,年羹尧最终也走上了腐败的道路,落得了悲惨的结局。或许正是因为抚远大将军这个名号,他才深陷在权力的旋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