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有几个非常忠诚的部下,比如夏侯婴、樊哙、卢绾等人。他们对刘邦的忠心与别人不同,是那种可以不顾性命的忠诚。而像张良、陈平、萧何这些人,则是通过尽心尽力辅佐刘邦而形成的忠诚。因此,樊哙等人尤其是樊哙本人,为了刘邦可以毫不犹豫地豁出性命,这是其他人难以做到的。即便如此,当刘邦病重时,他仍曾想杀樊哙。如果不是黑白双煞之一的陈平想出了变通办法,樊哙的性命可能早在燕国就丧失了。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难道他真的糊涂了吗?
刘邦和樊哙的关系非常特殊,因为他们娶了吕家的两姐妹。刘邦娶了姐姐吕雉,而樊哙娶了妹妹吕媭。刘邦娶吕雉时已经四十多岁,据说吕雉的父亲吕公一眼就看出刘邦是个有出息的人。樊哙比刘邦年纪相差不大,早年以杀狗卖肉为生,外貌平平,名声也不显赫,否则年纪那么大还未娶妻。他能娶到吕媭,多半是刘邦撮合的。可见,樊哙与刘邦早年就关系密切,彼此气味相投,因此刘邦愿意让利益流向樊哙,也就理所当然了。这层关系让樊哙比别人更能取信刘邦。 樊哙是沛县人,早年以屠狗为业。后来他与刘邦一起隐匿在芒砀山泽间。当陈胜起义时,萧何、曹参派樊哙去迎接刘邦,使他成为沛公。樊哙曾以舍人身份参与攻打胡陵、方与等地,守卫丰县,击败泗水临丰的敌军。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樊哙早期帮刘邦处理押送刑徒的事务,后来又与他一起藏身芒砀山。樊哙不是官员,他的帮助完全出于私人关系,毕竟这项工作很棘手,刘邦需要可靠助手。后来萧何派他去沛县送信,自然也显示出刘邦对他的信任。文中提到的舍人,是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的私门官职,权力与君王关系密切,这个职务只有樊哙获得。 樊哙为刘邦出生入死,从沛县起兵到咸阳灭秦,从三秦定局到垓下之战,从平定臧荼到追击卢绾,无一不在战场上身影可见。刘邦准备取他性命时,樊哙还在燕国替他卖命。可以说,只要有刘邦的战场,就一定有樊哙,刘邦缺席的地方,他同样活跃。关于樊哙的战功,太史公记载非常清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件功劳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鸿门宴上救刘邦性命。 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封锁函谷关,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欲灭刘邦。当时刘邦驻兵霸上,却毫不知情,多亏项伯通消息,并以儿女亲家之诺说服项伯斡旋。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纪信等人及百余骑士到鸿门会项羽。刘邦与张良进入项羽帐中交谈,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但项羽没有杀意。随后项庄以舞剑之名行刺刘邦,情况危急,张良立即呼唤樊哙。樊哙持盾冲入帐中怒质项羽,其气势震慑项羽,最终刘邦得以脱身。整个鸿门宴,樊哙的勇猛与忠诚是不可替代的,他的舍生忘死确保了刘邦的生存。 刘邦为何想杀樊哙?表面原因是戚夫人母子,但实质复杂。戚夫人生子刘如意,深得刘邦宠爱,意图让儿子继位。当时刘邦已立刘盈为太子,刘盈的母亲是皇后吕雉。樊哙与吕家有亲属关系,自然倾向支持吕氏。最终,吕后在大臣支持下击败戚夫人,但樊哙却扬言,要在刘邦刚离开时尽诛戚氏及与刘如意有关的人。樊哙此时手握重兵,刘邦担忧其鲁莽行为会带来巨大风险,于是决定要杀樊哙,命陈平、周勃联手行事。幸亏陈平机智,樊哙才得以安全。樊哙若率兵诛戚氏,将触动北军戚鳃势力,势必引发朝廷大乱。戚氏非仅戚夫人个人,而是整个家族势力,冲突可能威胁新建立的江山。因此,刘邦杀樊哙虽显无情,但实为稳固江山的必要之举,也体现了高明之处。相比之下,吕后处理戚氏问题则更为从容,她在刘邦驾崩后一年内,悄然清理戚氏势力,未大张旗鼓,也避免了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