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论文章之一无疑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屡次战败,听说诸葛亮才智出众,便不惜三次亲自前往茅庐,邀请这位年轻的谋士帮助自己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果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待,他的分析和建议深深打动了刘备,让刘备彻底信服了他的能力。 《隆中对》在历史上及《三国演义》中,都是诸葛亮声名大噪的关键之一。但实际上,诸葛亮的《隆中对》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隆中对》中预言,刘备最终能够重振汉室,战胜曹魏的霸业,但历史的结果却是刘备未能如愿,汉室最终灭亡,刘禅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了一个懒散的昏君。实际上,除了最终结果的规划失误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其他许多战略思考也存在问题。例如,诸葛亮对当时各大势力的分析,他对曹操的评价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他认为曹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者,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借天子之名,几乎无人可以与之匹敌。这个观点当时广为流传,许多人也都看出了曹操的强大,毕竟他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几乎统一了北方。但诸葛亮只看到了曹操的优势,却忽视了曹魏内部的一个重大问题——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这个制度使得曹魏人才众多,但也意味着其中有不少人是怀有野心的,最终可能会威胁到曹操的统治。 诸葛亮接着谈到了孙权,他认为: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他认为孙权稳固江东,民众支持,贤才众多,因此不可能轻易攻取。然而,孙权的确稳固了自己的江东大业,但在诸葛亮的眼里,他并没有看到孙权的潜力,而是仅仅看到了孙权的不足。虽然诸葛亮在分析其他势力时,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力,但他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存在——司马家族。司马家族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幕后黑手,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居然完全没有提到这个家族。 事实上,诸葛亮应该能够察觉司马家族的威胁,因为刘备之所以能接触到他,正是通过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推荐。而且,诸葛亮自己也来自一个类似的家族,司马家族的野心和背景应该不是他所不了解的。然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竟然没有提及这个威胁,难道他没有看出来,还是故意隐瞒? 另外,诸葛亮还没有意识到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最终可能导致曹操自己被取代。这个问题并不难看出来,甚至早在姜太公的时代,周公旦就已经提出过类似的警告: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淮南子·齐俗训》姜太公的举贤而尚功政策,虽然在当时帮助了齐国发展,但周公早已预见到这种方式会导致齐国日后被他人篡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诸葛亮作为一个深谙历史的谋士,居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问题呢?是他战略上的近视,还是他故意对刘备隐瞒了真相呢?从《隆中对》的战略设计来看,它本身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诸葛亮提出的联孙抗曹的战略固然可行,但他并没有提出一个统一天下的长远计划。他的最终目标是天下有变,依靠天下有变的机会打败曹操,然而他没有思考过打败曹操后,如何进一步击败孙权,统一天下。他的战略规划在实现刘备的霸业后便止步不前,缺乏对后续局势的统筹与规划。 综上所述,《隆中对》从战略起点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巨大的缺陷。诸葛亮的这份政论计划,要么是过于理想化,要么是在隐瞒一些不愿让刘备知道的事实。如果他真的心怀大志,为什么会把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