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古话说,打天下可以很快,但治天下却需要时间。军事虽然重要,但它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的作用比军事更为关键。历史告诉我们,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最终胜利的是李世民。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失败的李建成是因为实力不济。 由于一些电视剧的渲染,许多人甚至会误以为李建成是个草包,而只有李世民才是那个注定要称帝的英明神武的天选之子。这种片面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了解那段历史并没有帮助。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贫困而无法识字,不再需要像评书或演义那样的叙事风格来评判历史,应该用更理性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
实际上,李建成不仅不是草包,反而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当李渊起兵反叛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工合作,李建成主政内政,李世民则负责带兵打仗。两人的功劳几乎相当,但因为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功绩更为显著,才使得他更为出名,而李建成负责的内政工作则没有那么多的关注。 李渊在处理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时,采取了制衡策略。虽然这种方式若能运用得当没有问题,但若失败,结果可能会非常危险。最终,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李建成的身边有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人,而李世民则得到了许多武将的支持,并且赢得了很多豪侠的忠诚,许多人愿意为他献身。然而,尽管李世民在军事上拥有很大影响力,但李建成的政治资本实际上要更为强大,尤其是从法理和继承权来看,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应该继位,而李渊也倾向于让李建成成为继承人。那么,为什么最终是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呢? 首先,李建成的政治手段远不如李世民狠辣。虽然李建成辅佐李渊处理内政,但他做事犹豫不决,性格上也显得优柔寡断。李元吉曾多次向李建成建议,应该先下手干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始终没有采取行动,表现出了一种软弱的态度。相反,李世民处理问题时显得更加果断有力。 有一次,李渊陪同李世民去李元吉府上看望李元吉,李元吉曾设下杀手,企图刺杀李世民。此时,李建成出面制止了李元吉。虽然帝王之家可能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但李建成的这种多虑和犹豫,最终成为了他的一大败笔。 李建成虽然在战场上也有过经历,他的内心强悍是非常人能够比拟的,但他处理政治问题时的软弱,使得他在关键时刻失去了主动权。李世民意识到,如果不先下手,自己就会成为别人手中的猎物,于是他开始策划玄武门之变。 在这一过程中,李建成也犯了一些失误。他试图通过调动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龄到宫中,想要离间李世民的势力,结果反而让房玄龄成为了李世民的内应。 李建成并非毫无准备,他和李元吉曾策划过一次昆明池政变,他们计划将李世民的部下调离,然后在军帐中将李世民斩杀。但这个计划被李世民在太子府中的眼线得知,李世民得知后迅速采取了行动。 此时,李世民展现出了顶尖的政治智慧。他首先向长孙无忌告知李建成的阴谋,激起了众人的愤怒。然而,李世民并未立即行动,而是犹豫了一下,他开始认为骨肉之间的相残不符合道义。于是,他决定等李建成先动手,再作反击。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李建成显然已经决定要杀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成了唯一的选择。再者,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手下的文臣武将们都会得到更高的职位和荣宠,这也是李世民发动政变的一个重要动机。最终,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精心的谋划下如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