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70多年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屡遭外敌欺凌,不仅丧失了大量的领土,还将许多国土割让给了外国,国人的屈辱感让人不堪回首。其中,清朝最后一块被割让的领土面积相当于1.3个香港,然而,部分地区在1994年以后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这块失去的领土到底是哪里?又是如何被割让的呢?它是如何重新回归中国的?这一切,都要从中俄《满洲里条约》的签署说起。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沙俄的势力彻底被赶出了中国东北三省,然而,沙俄并未放弃对中国领土的野心,开始将目光转向外蒙古,计划通过策动其独立并最终将其吞并。与此同时,沙俄还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了外蒙古的领土范围,并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地区。俄国移民频繁越界,在中俄边境上进行采矿、捕鱼、狩猎等活动,导致边界局势十分混乱,令清朝政府感到忧虑。 根据清朝与沙俄在1728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中俄边界的起点是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地带,呼伦贝尔地区也包含在内。根据条约规定,边界从额尔古纳河东到沙毕纳依岭南部一带,都属于中国的领土。然而,由于勘界的时间较久,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一些边界标志消失,尤其是对于额尔古纳河中众多小岛屿的归属并没有明确划分。因此,重新勘定边界成为了当务之急。 经过多次交涉,清政府最终在1910年4月任命呼伦贝尔兵备道宋小濂为勘界专员,与俄国副参领儒达诺夫共同开始了边界的勘定工作。然而,儒达诺夫对于边界的勘定却毫不遵循《恰克图条约》的规定,他提出额尔古纳河曾经改道,试图将靠近中国一侧的河中洲渚划入沙俄境内。当勘定陆地边界时,俄方甚至突破历史上惯常的边界线,深入中国境内数十里,寻找新的边界点。 面对俄方的无理要求,宋小濂据理力争,坚决不承认俄方的主张,尽管俄方屡次以武力威胁。为了迫使清朝让步,沙俄加紧了在边境地区的移民,并通过中东铁路向中国境内调兵。面对沙俄的武力威胁,清朝政府不得不派遣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前去与俄方谈判,试图签订一份勉强能够接受的定界条约。 1911年6月,中俄边界的正式谈判开始。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刚一亮相,就直接要求清朝割让满洲里给沙俄,作为避免战争的代价。面对俄方荒唐的要求,周树模坚决回绝,并强调满洲里是中国固有的领土,绝不可能割让。然而,菩提罗夫见周树模态度坚定,便提出,若清朝同意在其它地方做出让步,沙俄将不再争夺满洲里。然而,正值谈判关键时刻,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已无力继续与沙俄抗衡,因此,周树模只能按照朝廷的指示,在尽量不割让大片领土的情况下,于1911年12月20日签署了《满洲里条约》,这一条约成为清朝最后一块割让的领土。 《满洲里条约》签订后,中俄正式确定了额尔古纳河中部分洲渚的归属,其中120个洲渚划归中国,160个洲渚划归沙俄,阿巴该图洲渚包括在内。在陆地边界上,虽然名义上的鄂博没有改变,但其中六个鄂博向南移动了4到21公里不等。通过这一条约,沙俄总共侵占了中国约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相当于香港的1.3倍,这也是清朝在灭亡前割让的最后一块领土。 由于清朝政权岌岌可危,沙俄为了避免发生变故,直接以《满洲里条约》无须两国政府批准作为借口,提前派兵进入了划归俄方的领土。因为条约并未经过正式批准,直到民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于1920年正式宣布《满洲里条约》无效。 尽管中国政府不承认这一条约的合法性,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苏俄/苏联极力反对,无法收回失地。即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多次就阿巴该图洲渚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两国关系复杂,这一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就该问题继续谈判,并于2005年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议》。根据协议,阿巴该图洲渚的西部划归中国,面积为34.55平方公里,东部划归俄罗斯,面积为23.01平方公里。 最终,经过长达94年的谈判,清朝最后割让的部分领土终于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