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周朝礼仪文化的崇敬之情。周朝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深受周朝礼法的影响。周朝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的历史背景也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人物。在这个时代,百家争鸣、思想激烈碰撞,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历史局面。
提到周朝,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封神演义》这部神话小说,尤其是影视剧《封神榜》中的一些经典角色。这些故事以丰富的戏剧性展示了周朝的历史,许多观众熟知像哪吒、雷震子、杨戬等神话人物,他们身具神力,能力非凡。这样的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相似,大家常常集中注意力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英雄事迹,而忽略了在背后默默承受艰难修行的唐僧。 然而,真实的历史中,周朝的关键人物并非神话中的这些超能力角色,而是商朝的暴君商纣王和西岐的周文王。商纣王,原名帝辛,是一个集武力和智慧于一身的天才。他不仅有着惊人的力量,赤手空拳便能与猛兽搏斗,而且从小就非常聪明,善于言辞,能言善辩,经常能够用犀利的言辞击败对手。帝辛继位后,四处征战,扩展了商朝的疆域,成就了辉煌的功业。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显赫的功绩和天赋,帝辛逐渐迷失在赞美和歌功颂德的声音中,变得更加自负和傲慢。一个朝代的衰落往往并非一时之间发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商朝的衰败早在几代之前就埋下了隐患。帝辛沉迷于享乐,过度纵酒,残酷刑罚,甚至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忽视了国家的治理。 与此同时,位于商朝西方的西岐,正在不断崛起。西岐的崛起可追溯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也就是后来的周太王。周文王继承了祖父的事业,并不断扩大西岐的影响力。当时,商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但西岐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商纣王抗衡。因此,周文王采取了隐忍的策略,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为将来的一场大战做准备。 在天下争霸的过程中,民心和实力固然重要,但人才的缺乏同样是关键因素。西岐虽然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众多,但真正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平定天下的王佐之才却始终未能找到。周文王深知,自己所需要的那位英才,既能在国策上提出战略,又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这样的贤才是难得一遇的,几乎是千里挑一的。 于是,周文王决定广发招贤榜,邀请天下贤士前来。然而,尽管他广泛征募,心中仍未能找到那个理想中的绝世之才,就像伊尹辅佐商汤一样的贤者。人们都传说,周文王拥有推演吉凶的本领,他所推演的事几乎事事应验。为了寻找理想中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多次进行卦象推演,但每次的卦象都模糊不清。最终,周文王意识到,或许只是因为时机未到。 有一天,当周文王准备出行狩猎时,他再次占卦。没想到这次的卦象却极其奇怪:非龙飞璃,非虎非罴。就在这次占卦之后,周文王果然在渭水之滨遇到了姜子牙。两人一见如故,开始讨论天下的大势。周文王立刻意识到,姜子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位王佐之才,于是邀请姜子牙一同回西岐共谋大业。 姜子牙的传奇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版本众多。有说他是昆仑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弟子,也有说他在渭水边钓鱼,愿者上钩;更有一些说法将他奉为兵家祖师,与孔子齐名。然而,史书中的姜子牙,被记载为一位智慧卓越、雄才大略的智者,他最终辅佐周文王开创了周朝。 姜子牙与周文王商讨天下大势后,两人十分投契,决定携手合作。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启程时,姜子牙却坐下不动,显得异常平静。周文王走过去问他原因,姜子牙提出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要求——他年已七十有二,行动不便,恳请周文王亲自背他去。 这一请求令周文王的侍从们愤怒不已,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君身份尊贵,怎能做出背老人的劳累事?而且周文王年事已高,体力远不如年轻时,大家纷纷表示要阻止姜子牙提出的这个无理要求。但周文王并未理会他们,他亲自蹲下,恭敬地将姜子牙背了起来。 传说中,周文王背姜子牙走了三百步,忽然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于是他又转身走了五百步。最终,当他们走到尽头时,周文王的体力已几近耗尽,无法再继续背下去。就在此时,姜子牙适时地站起身来,微笑着对疲惫的周文王说:你背我走了八百步,周朝必将延续八百年。这句话成为历史的预言,周朝的历史果然在姜子牙的预言下延续了791年。即使周朝在后期分为西周和东周,进入了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姜子牙的预言依然应验,周朝的历史几乎与他的预言相符。如果当时周文王没有走错方向,也许周朝的历史还能延续得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