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这个名字在许多清宫剧中经常出现,并成为剧情的重要背景。比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和紫薇曾在宗人府遭受皇后严酷的刑罚,强迫她们承认没有的罪名;又如八阿哥,因为顶撞皇帝或是为了晴川,多次被打入宗人府,命运十分坎坷。 那么,宗人府究竟是什么样的机构?为何那些平时拥有显赫地位的王侯、皇嗣,只要一旦皇帝下令,将他们打入宗人府后,就像被打霜的茄子一样无力,立刻周围就充满了跪地恳求的臣子呢? 其实,宗人府并非清朝才有的机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期。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了大宗正院,并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名为宗人府。《明代·职官志》记载,宗人府虽然位居百官之上,但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官员事务,而是作为皇族身份的象征性机构设立的。然而,自永乐年间开始,宗人府的权力逐渐转移给了礼部,最终名存实亡。直到清朝顺治帝在顺治九年(1652年)重新设立宗人府,才恢复了其职能。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宗人府的地位高于内阁和六部,显示出皇族的尊贵身份。它的最高长官是宗令,通常由亲王或郡王担任。宗人府下设有经历司、左司、右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以及八旗觉罗学等多个部门。其中,左右司主要负责审理宗室觉罗的户籍、田产、刑事案件等事宜。宗室觉罗自幼就享有养赡银两和各种荣誉俸禄,到了适龄后,他们会进入宗学或觉罗学进行学习,之后封授爵位,成为皇族子弟仕途的必经之路。宗人府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宗室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绝对统治。 宗人府的日常工作包括管理皇族的宗谱,纂修玉牒。每当宗室觉罗有生子、结婚、晋封、升迁、过继等重大事务时,都需要向宗人府报告。此外,宗人府还负责保护犯罪的宗族成员。根据清朝法律,宗室成员若犯了法,宗人府会与刑部、户部等部门一同处理案件。虽然按法律条文应当审判,但皇室成员常常会受到偏袒,得以免于重罚。亲王和郡王甚至可以免于审问,宗室成员犯下重大罪行时,常常可以通过折赎减刑,甚至是杀人这样的罪行,也多能从宽处理,几乎没有死罪。 虽然宗人府不能处决皇族成员,但依然设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其中就有空室制度。所谓空室,即是专门囚禁犯错宗室的监狱,也叫高墙或空房。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这一制度甚至扩大到觉罗。犯人在这里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吃住不愁,仍有侍从照料。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和《续修四库全书》等文献记载,空室囚禁的多为男性宗室成员,而女性皇族则一般会被软禁在家中。比如《宗人府档案》中记载了嘉庆皇帝对文忠之妻的处理:若再逞强不服管束,即按宗室觉罗妇女犯罪在家圈禁的制度执行。 表面上看,宗人府似乎对皇族成员较为宽容,但为何它在民间和剧中常常被描绘得如此阴森恐怖?许多人认为一旦进入宗人府,基本就难以再出,这种恐惧的氛围与清朝历史中的一些情形密切相关。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都才智出众,而雍正帝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后,对兄弟们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态度,使得残酷与宗人府二者紧密关联。实际上,小燕子和紫薇在剧中的遭遇,更像是小说和戏剧化的渲染。 然而,皇族对宗人府的恐惧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尽管宗人府偏袒宗室成员,但它依然掌握着刑罚的权力,犯了大错,仍然会受到处罚,这与皇族平时的养尊处优大相径庭。而且一旦被囚禁,几乎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失去了争权夺位的机会,这对于想要权力的皇族成员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宗人府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宗室觉罗,而妃嫔并不属于宗室范畴,因此妃嫔若有罪行,并不由宗人府管辖,而是由皇帝和皇后直接负责。如果妃嫔有罪,她们往往面临的是内务府下设的慎刑司的审判。慎刑司负责处理宫廷中的刑事案件,尤其是太监和宫女等人的罪行,被视为内刑部。妃子虽然地位较高,但若触怒皇帝,也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与此相比,宫女和太监的处境则要惨得多。她们没有地位,几乎没有选择,若被送入慎刑司,常常面临严刑逼供,甚至有可能丧命。而在宫廷中,她们几乎没有任何尊严,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辱负重,继续服侍皇帝,命运极为悲惨,甚至连求死的权利都被剥夺。根据《钦定内务府则例》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慎刑司发布过明确的规定:宫内太监女子若用利器自伤,立刻处斩;若企图自缢并被救活的,则等待绞刑;若自缢未死,被救后会被发配到伊犁为兵奴;自缢死者,其尸体弃置荒野,亲属亦被发往伊犁为兵奴;若在园中自缢身亡,尸体不弃,亲属则发往乌鲁木齐为兵奴。这种规定的严苛程度,足以震慑宫内的太监和宫女,使她们不敢轻易选择自尽,因为一旦行动,亲人也会受到牵连。其后果远比她们的生命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