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清末民初老照,藏着时代最真实的模样。底层百姓的生计、“不东不西” 的炮兵、义和团成员的斩首之痛,不同场景拼凑出新旧交替时的动荡图景,每一道光影都刻着历史的沉重。
这张清末民初的照片中,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聚集在市井街道旁,衣物补丁摞补丁,尽显窘迫。他们周围有些木材、杂物,推测是北方城镇的街头场景。这些民众大概率以搬运、杂役等体力活谋生。
这张1878年的照片,呈现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正门,它是晚清处理洋务与外交的核心机构。
总理衙门设立于1861年,是清政府为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变局、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相当于当时的“外交部”。匾额中外禔福”意为“中外安宁幸福”,暗含清廷对洋务外交的期许,却也难掩其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被动与无奈。
这张照片是清末底层民众生存图景的真实缩影。临时搭建的席棚是他们的栖身之所,身上的衣物破旧不堪、补丁摞补丁,尽显贫困潦倒。尽管生活被战乱、饥荒与剥削层层碾压,他们脸上却仍有质朴的笑容。
这张照片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炮兵部队,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军事改革的产物。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为弥补与西方的军事差距,大量引进西式火炮(如克虏伯炮),训练专业炮兵部队,试图通过装备与编制的近代化增强军力。
这张照片中两名衣衫褴褛的百姓,是清末民初中国底层民众,他们栖身于破败的土坯建筑旁,一人为另一人梳理头发,两人的衣物补丁摞补丁,尽显窘迫。普通民众在动荡的时代里,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只能在破败的居所旁勉强维持生计。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反帝爱国浪潮。但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向列强妥协,转而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画面中清军对义和团成员的公开斩首,就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暴力写照。
这张照片是清政府“妥协卖国、对内镇压”的视觉铁证,它既暴露了晚清统治的腐朽残暴,也见证了义和团运动从“被利用”到“被镇压”的悲剧结局。
这张照片是辛亥革命后剪辫运动,画面中,民众或围观、或参与剪辫,有人手持剪下的长辫,有人正经历被强行剪辫的过程。
武昌首义后清王朝摇摇欲坠,“剪辫”成为破除封建帝制、迈向近代化的象征动作。然而,延续数百年的“剃发易服”传统早已深入骨髓,许多民众对剪辫充满抗拒——有人愁眉不展,有人嚎啕大哭。
这张照片定格的是清末汉传佛教僧团的典型形象,中间僧人佩戴五佛冠,手持的法器带有龙形纹饰,可能是用于法事的锡杖,其服饰显示其在僧团中具有较高的法事地位(推测为住持或资深法师)。
两侧僧人穿着袈裟,手持环状法器(可能是“戒环”或法事用具),服饰朴素,姿态恭谨,应为法师的弟子或僧团中的普通僧人
这张照片是清末一位官员与其家眷的合影,画面中央的官员身着清代官服,胸前的补子、头顶的凉帽,搭配手持的团扇,尽显官僚身份的体面。
中间端坐的年长女性,服饰纹样精致、坐姿端庄,在家庭场景中占据核心位置,符合清末正妻“主内持家、身份尊贵”的地位;最左侧的年轻女子容貌秀丽,服饰用料讲究、款式精致,手持团扇姿态优雅,结合清末纳妾的社会习俗,应是官员的小妾。右侧还有一位侍从,服饰朴素、姿态恭谨,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主仆等级。
这张照片是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罕见合影,画面中,左侧就座者为康有为,他身着传统长衫马褂,面容沉稳,留着典型的清末士人胡须;右侧站立者是梁启超,同样身着长衫,发型为当时流行的“前剃后留”样式.
这张照片定格了辛亥革命阳夏战,汉口民军炮兵正操作汉阳兵工厂仿制的格鲁森57毫米速射山炮作战。
1911年武昌起义后,湖北民军与南下清军在汉口、汉阳展开“阳夏战争”,画面里身着湖北新军制式军装的士兵(多为原新军起义官兵),依托简易工事操作这门清末军事近代化的代表装备(该炮由德国设计、汉阳厂仿制,轻便易机动,是新军及民军的核心火炮),顽强阻击清军,捍卫革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