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重的灾难之一,发生在80多年前遥远的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时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共有110万人在这里丧命,其中绝大多数是犹太人,还有一些波兰人、苏联政委、吉普赛人以及少数的德国政治犯。
无论外界如何为他们贴上各种标签,如何试图通过不同的称呼来区分这些人,我们都无法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是和我们长得一模一样的同胞。然而,正是这些人类同胞,在那个时期遭遇了极为残酷的杀戮,他们的死去永远留在了人类历史的深重记忆中。至于这一场灾难是如何发生的呢?《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的作者劳伦斯·里斯曾总结说:这场灾难有着意想不到的开端。 的确,如果这一切早已预见,或许它就不会变成灾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初的建立并非是为了屠杀犹太人,它原本的目的只是用来关押德国的政治犯。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情况一步步走向了极端,原本的收容所逐渐变成了灭绝营,这一切的发生既荒谬又真实,无法避免。谈到为什么德国纳粹或是部分欧洲人如此憎恨犹太人,原因复杂且悠久,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宗教性反犹。从耶稣降生到中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宗教冲突导致了长久的敌对。第二阶段是经济性反犹。从中世纪起,犹太人被认为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进行了高利贷、商业欺诈等活动,逐步形成了负面印象。第三阶段则是种族性反犹。进入19世纪末,随着种族主义的兴起,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认为日耳曼人是最优等的民族,而犹太人以及支持布尔什维克的苏联人则被视为劣等种族。 到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尽管纳粹的屠杀行为无疑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但犹太人也有着复杂的历史。他们曾宣扬自己是上帝选中的民族,在罗马时期也曾主导过大规模的屠杀行为,后来资本主义的血腥扩张,也和犹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密切相关。纳粹之所以要消灭犹太人,背后有着他们的极端思想。他们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部分是因为犹太人联合布尔什维克在内部捣乱,这为德国战后的悲观情绪找到了替罪羊。此外,希特勒借助极端达尔文主义,编造了一套适者生存的理论,通过这种思想对民众和追随者进行洗脑。 奥斯维辛的扩建与大规模屠杀的实施,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40年6月,德国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试图通过闪电战在几个月内击败苏联。然而,最终证明了德国的盲目自信和狂妄。纳粹计划通过饿死3000万斯拉夫人来为德军腾出食物和住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是鲁道夫·霍斯,他在39岁时被任命为新帝国集中营的首批指挥官之一。霍斯的上级是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队的领导人,盖世太保的首脑。最初,奥斯维辛的杀人方式是通过枪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逐渐演变为毒气杀戮。纳粹通过工业化的灭绝方式加速了屠杀,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减少执行任务的士兵在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初,屠杀的目标只限于老弱病残、无法劳作的人,然而最终却发展成了对所有犹太人的无差别屠杀,这一政策被称为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