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后进行的大规模杀戮,实际上是一项目标明确的政治策略,其核心目的便是要稳固大明的江山与社稷。若对此行动进行细致分析,可归纳出朱元璋意图实现的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整治吏治,严惩贪污腐败;第二,废除宰相制度,分散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第三,清除权臣,以便为朱允炆的继位扫清各种障碍。
在朱元璋的清洗行动中,受害者不仅包括了明朝的功臣,更多的则是他所认为应当清除的各级官员及其同党。朱元璋的 massacres 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并且对待对象也有所不同。明初著名的四大案件便是其标志,其间杀戮的总人数传言达到了震惊的十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开国之初,朱元璋钦定的二十一位开国功臣,实际上,只有寥寥几人遭到杀戮,而大多数则死于战斗、部分则善终,甚至有些是正常病故。
一、整治吏治,惩戒贪污腐败
朱元璋出身贫寒,因此对那些贪污腐败、逼迫百姓的官员持有强烈的仇恨。他在明朝初期实施了极为严酷的法律条文《大诰》,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必须处以死刑,甚至会被剥皮填草,以作警示。同时,百姓有权随时将查获的贪官污吏送交上级官府处理。
郭桓案和空印案便是广为人知的大案,数名中央及地方官员因而被处决,成为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典型案例。
二、废除宰相制度,分散权力配置,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践行废除宰相与中书省的决策,朱元璋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许多朝中重臣成为了他目标中的对象,这些人大多数身居高位,身为公侯爵位,且平日习惯于恃宠而骄、不知收敛,彼此间亦交往过于密切。
胡惟庸案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涉及多位开国公侯被株连。通过这次清洗,朱元璋成功地取消了左右丞相的设置,取而代之的是由六部直接负责相关事务。
涉及的重要人物包括:开国功臣李善长(左丞相,开国二十一功臣之一)被族诛,开国功臣胡惟庸被处死,而开国功臣徐达(右丞相,开国二十一功臣之一)则死于病榻,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则在被胡惟庸所害的阴谋中遭受了不幸。
三、除掉权臣,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
朱元璋原本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打算让他接掌大统。然而,在1392年,朱标却因病意外去世,令朱元璋痛心不已。朱元璋随即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者。然而,朱允炆年幼且朝廷权力基础尚不稳固,因此朱元璋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清洗,目标主要是掌握兵权的将领。同时,为了平衡南北方官员的势力,他调整了科举的录取标准。
蓝玉案和南北榜案便是这一阶段的突出事件。开国将领蓝玉被处决,开国功臣冯胜(开国二十一功臣之一)也被赐死,众多开国元勋因此受到牵连。
总体归纳,朱元璋所钦定的开国二十一功臣中,仅有两位遭到杀戮,这充分说明朱元璋的清洗行动是基于一定标准的,只有那些结党营私且可能威胁到大明统治的要员才会被纳入清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