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灭亡之后,随着皇室成员的南逃,经历过八王之乱的司马睿最终抵达江东。江东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战火,得到了相对的安宁。307年,司马睿来到建康并获得了当地世族的支持,东晋政权便在这里正式建立。同时,众多北方的世族和皇室宗亲也纷纷迁徙至南方,历史上称之为“衣冠南渡”。
317年,东晋政权正式成立,采用了大量世族政治模式,也就是常提到的门阀政治。尽管北方的威胁依然没有消失,司马睿及其王氏集团一方面稳固江南政权,另一方面却并无北伐或收复失地的意图。他们在南方的安稳政治,给人们留下了“偏安江南”的印象。特别是司马睿,他只希望安稳治理南方,从不考虑北伐。
然而,东晋在其存在期间,实际上进行过不少北伐行动,这表明东晋政权并非一个只顾偏安江南的朝廷。司马睿在其即位之初,曾有一次关于称帝的讨论。当时的大臣周嵩上书劝告他要整顿军队,准备北伐以收复失地,再正式称帝。周嵩的忠告直言不讳,虽然严厉,却直击问题的本质。而大臣熊远也支持北伐,认为不北伐是朝廷的失职。然而,司马睿对此心不在焉,不仅对北伐不感兴趣,甚至将主张北伐的官员流放并排斥。
为什么那么多东晋的大臣主张北伐呢?首先,像祖逖这样的大人物,深知晋朝必须恢复失地。他是北方的一个大世族,在八王之乱后带兵南下,被任命为徐州刺史。祖逖认为,时至今日,北方战乱不断,百姓疾苦,正是晋朝重新北伐、恢复中原的时候。于是,祖逖带着全家请求朝廷派兵北伐。
第二种类型是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世族,他们主张北伐,往往是为了扩展自己的权力,甚至借此机会清除异己。例如桓温、姚襄等人,就属于这类人物。
当时,南方的世族与北方世族之间矛盾重重。司马睿起初凭借南方的大家族支持稳定政权,后来又依靠北方的世族力量对抗其他势力。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派系斗争,东晋多次尝试北伐。
提到祖逖,大家应该都能联想到成语“闻鸡起舞”,他为北伐做出的努力也让人印象深刻。尽管司马睿心不在北伐,但由于祖逖的家族背景和坚定决心,他最终得到了任命,被封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然而,司马睿只给予了他千人的兵员和有限的粮草。祖逖不仅要自己筹措铠甲和武器,甚至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北上,誓言要收复中原。
祖逖一路北伐,带领两千人组成的军队成功地招募了流民,保住了江淮地区,最终挺进河北。当时,前赵与后赵处于激烈的争斗中,祖逖本想借此机会收复中原。然而,在朝廷内外的阻力以及派系的纷争中,祖逖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甚至由于后续的内乱和前秦的压力,导致他最终忧愤致死。
祖逖死后,东晋爆发了内乱,北方几乎被后赵完全统一,襄阳一带形势更加严峻。桓宣镇守襄阳多年,艰苦抵抗。此时,庾亮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并屯兵于武昌,决心北伐收复失地。然而,朝廷推托不给支持,后赵趁机进攻,导致一场大战使东晋损失了五位将军,最终撤退。
随后的战斗并没有因此停止,谢安成为了东晋的大权重臣。他安排侄子谢玄接任兖州刺史,并组建了强大的“北府兵”来抵挡外敌。此时,前秦已经吞并了大部分北方,逐步逼近东晋的边境。谢玄率兵与前秦作战,最终在淝水之战中,由于前秦的内部原因,东晋获得了胜利,并一度收复了部分失地,包括洛阳。
然而,就在东晋逐渐取得胜利的时候,谢安不幸去世,北伐的大计失去了领导者。司马道子认为北伐已到此为止,决定停止进一步的北伐。东晋因此在多次尝试后失去了重新统一北方的机会。
桓温自幼志向坚定,早年失去挚友庾翼后,便承载了庾翼未完成的北伐梦想。作为荆州刺史,桓温迅速破灭成汉政权,并俘获了成汉皇帝。尽管如此,朝廷对他产生了不信任,开始安排其他大臣来制衡他,这使得桓温与朝廷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在后赵混乱之际,桓温再次请求出兵北伐,然而朝廷派出的将领纷纷失利。最终,他独自带兵,决定出击前秦。桓温率领四万大军征战,成功占领了上洛,并一路突破,令前秦陷入危险境地。然而,由于补给不足,桓温最终未能完全击败前秦,导致战争失败。
尽管如此,桓温并未放弃,多次尝试北伐,甚至与前赵和前燕作战,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桓温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导致他的北伐不仅没有为国家带来利益,反而陷入了困境。
刘裕则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年轻时因赌博欠债,后遇到贵人王谧,获得帮助后开始打拼。在东晋多次北伐失败之后,刘裕决定北上。他首先应对南燕的侵扰,越过大岘山抵达山东,并成功俘获了南燕的慕容超。随后的征战使得刘裕大获全胜,他不仅收复了山东、河南等地,还灭掉了后秦。
刘裕的北伐成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成为东晋最成功的北伐者。但在拥有如此权力之后,刘裕却选择了叛变,最终东晋灭亡,刘宋取而代之。
从整个历史来看,东晋并非一个安于现状的政权,许多人依旧愿意为之北伐。在中国历史上,东晋的北伐次数可谓屡创纪录。
(来源:施光明《东晋北伐三论》,郑骁锋《东晋北伐:宿命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