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项羽在新丰一带给刘邦摆下了一场暗藏刀兵的宴席:鸿门宴。这场宴席不但是二人关系交恶的开始,更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的序幕。项羽为何不采纳范增之计趁机除掉刘邦,而是选择放回归山,遗留大祸呢?人们产生这个疑问,其实是错误理解了鸿门宴。人们觉得鸿门宴是项羽给刘邦设下的圈套,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刘邦给项羽设的局。
当年楚怀王派刘邦、项羽率军攻秦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是兵力不及项羽的刘邦攻破咸阳,率先接受秦王子婴的归降。当时刘邦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收揽民心,同时刘邦还派人驻防函谷关防备项羽。另一边的项羽认为,称王的应该是自己。己方的军事实力不但是刘邦的数倍,且秦军主力也是被自己消灭的,天下诸侯也已经对自己臣服。刘邦率兵入关后,却摆出一副称王的姿态,这是项羽所不能容忍的。为了改变局面,不念旧情的项羽率兵攻破函谷关。函谷关落在项羽手上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项羽摆出一副决战姿态。
当时刘邦麾下有十万大军,而项羽麾下却有四十万楚军,形势对刘邦极为不利。自知不是项羽对手的刘邦,如果还不放弃称王关中的念头,那么各路诸侯必定会联手灭刘。这就是鸿门宴的大背景,以及二人当时的心态。就在刘邦身陷危机之时,一个人的出现促成了鸿门宴,改变了历史走向。就在项羽决定对刘邦动武的前夕,张良的好友项伯来到了刘邦军中。项伯劝说张良离开刘邦,而张良不但不肯舍主顾己,他还给刘邦、项伯二人牵线搭桥。
意识到生死攸关且正彷徨无计的刘邦,当即抓住了这一重要时机。刘邦信誓旦旦地对项伯表忠心:自己愿意将关中王拱手让给项羽。被刘邦哄骗的项伯,竟然建议刘邦亲自去给项羽赔不是。项伯回到项羽身边后,又对项羽说道:如果不是刘邦攻破咸阳,联军也入不了关。如今刘邦愿意将关中王让给你,并给你赔不是,你应该善待有功于联军的刘邦。在项伯的极力撮合下,项羽最终决定摆下鸿门宴,让刘邦给自己赔不是。可见,该场宴席是刘邦积极争取促成的,鸿门宴正是刘邦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万不得已使出的缓兵计。
在宴会过程中,刘邦虽然重重危机,但主动权却始终掌握在刘邦手上。有几点可以佐证:一、刘邦成功笼络项伯,为鸿门宴定下了基调。宴会过程中,面对刘邦的恳切谢罪,项羽对刘邦吐露,曹无伤已经背叛刘邦。由此可见,刘邦谢罪后,项羽选择了原谅,甚至选择信任对方。正是因此,面对范增多次诛杀刘邦的暗示,项羽始终选择默然不应。
刘邦抢占先机让项羽猝不及防。接受项伯的请罪建议后,刘邦竟然真的以身犯险,亲自去见项羽。正准备对刘邦动武的项羽,根本没有想到刘邦会亲自前来给自己赔不是。所以说,鸿门宴是在项羽没做足准备时仓促下进行的。三、刘邦有备而来,上下齐心。与项羽一方仓促应对,各怀一心不同。项羽阵营内,范增打算趁机除去刘邦,项伯希望能够促成双方和解,项羽犹豫不决。所以,刘邦众人才能做到齐心协力,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眼见项羽还在犹豫不决,范增当即暗示项庄在席间舞剑,刺杀刘邦。看穿范增之计的张良,迅速安排樊哙登场对武防备项庄。眼见樊哙勇武,项羽当即赏赐给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用剑切开生猪腿大快朵颐时,项羽又问樊哙敢不敢饮用自己赏赐的酒。樊哙回答项羽道:我等赴宴死都不怕,又怎会怕饮酒?此时樊哙的气势镇住了场面,张良当即站出来,对在场众人说道:抗秦以来,刘邦出生入死,对灭秦事业贡献最大,项羽不应听信谗言加害刘邦。
张良说完这些话后,又替刘邦将一对玉璧献给了项羽。犹豫不决的项羽,见刘邦低头献礼,不愿让天下各路诸侯寒心的项羽,当即选择放行刘邦众人。后世大多数人都觉得,鸿门宴是项羽为除去刘邦摆下的宴席。殊不知这场宴席是刘邦主动提出来的,当时的刘邦不但步步为营,还提前掌握了宴会的主动权。刘邦极力促成宴席的目的,便是为了示敌以弱、韬光养晦、反败为胜。
参考资料《历史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