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舒同被解除山东省委书记职务。这一决定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并没有选择隐退,而是主动要求前往章丘担任县委书记。到达章丘后,舒同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日复一日地忙碌着。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逐渐感到身体的负荷越来越大。由于原本身体就不算强健,再加上过度劳累,舒同的痔疮病情复发,甚至血流不止。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神情凝重,立刻发出指令:“谁让舒同下去的?他可是省委书记!”随即,指派人员将舒同紧急接回,安排休养。
那么,舒同为何会被撤销职务?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深厚的情谊,能让主席如此关心他呢?
舒同与毛主席的首次会面发生在1932年。当时,漳州战役刚刚结束,舒同正带领战士们清理战场。毛主席步伐坚定,缓步走上前来,目光扫过战场,最终锁定了舒同的身影。主席加快步伐,走到舒同面前,握住他的手说道:“你就是舒同同志,早听说过你,读过你的文章,也见过你的字。”两人一边走,一边交流着战斗的情况,主席专心倾听,时而点头示意。当他们走到一个山顶时,主席弯下腰,轻轻拾起一些焦土,然后缓缓地放开,风吹过,黄土随风散去,露出几枚弹壳。主席看着这些弹壳,似乎陷入了沉思,转头对舒同说道:“这就是战地黄花。”这句简短的话让舒同深受感动。主席用战地弹壳比作黄花,足以见得他深邃的革命情怀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舒同在年轻时,常在行军途中,或骑马,或走路,捧着笔纸练字写文章。他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常常在写字时,右手不自觉地在膝盖上比划,久而久之,他的右膝轻微磨损。毛主席因此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书法家”。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旬邑县。当时,一位年迈的前清翰林萧芝葆,拒绝了党组织的邀请,表示愿意支持抗战,但不愿加入共产党,因为他认为共产党“文化不高,都是些当兵的”。主席让舒同以中央名义给萧芝葆写信。舒同写的信文笔优美,字迹遒劲。萧芝葆看到后惊讶于其字写得如此工整,文辞也颇有才情,赞叹道:“共产党也有这么有才的人!”于是,他同意接受党组织的邀请。
舒同不仅书法好,写的文章也深具影响力。他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书写的校牌和校训,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1939年,舒同与毛主席一同为延安农贸市场写下横匾和对联,两人风格各异,一个笔力雄浑、沉稳劲劲,一个笔锋飞扬、气吞山河。
1943年,舒同受命前往山东协助罗荣桓巩固抗日根据地。那天,主席在与舒同的谈话中提到:“我们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但光有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到实践中去学习。”主席书架上有一套《鲁迅全集》,他指出,鲁迅的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而接下来的任务则是改造中国。
舒同与山东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亲自深入敌营,成功策反多名国民党将领,极大地改变了华北战局。因此,舒同在敌方阵营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共中央曾计划让他赴台湾担任省委书记,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这一计划未能实现。舒同在此期间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包括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1957年,毛主席因常年忙碌,身体不堪重负,外出游泳时不慎患上了重感冒,几日未见好转。舒同心疼主席,建议他尝试一位有名的老中医。虽然此位医生的药方比较特殊,使用的药材含有较强的毒性,但其治疗效果显著。主席在听了舒同的建议后,依照药方进行治疗,不仅感冒治愈,睡眠质量也大大改善。主席对舒同夫人细致的解释表示赞赏,感叹她若改行,定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1959年,随着苏联对中国的压力加大,主席感到深深的忧虑。此时,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夏基坚决站在中国一方,主席深感欣慰,并邀请夏基来访。在与夏基的长谈中,主席强调,像中国一样,澳大利亚也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动人民争取政权。谈话进行到深夜,夏基对舒同的印象尤为深刻。
1960年,舒同在担任山东省委书记期间,由于“大跃进”中的不当治理,导致了严重的饥荒。10月,舒同被解除职务,然而,他没有抱怨,反而主动要求前往灾区最严重的章丘,投身重建工作。尽管身体持续虚弱,舒同仍坚持高强度的工作,导致痔疮复发,血流不止。毛主席得知后,立即召回舒同休养。
1962年,主席在一次大会后特意关心舒同的身体,握住他的手说道:“你的错误只是认识上的问题,改正了就好。”这番话让舒同感动不已,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舒同深感痛惜,忍不住在追悼会上痛哭失声,几度晕倒,最终被同事扶回。
舒同的家风一直秉持着朴素、严谨的原则。在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舒同与家人一同忍受贫困的生活,却从未抱怨过一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不搞特殊化,时刻提醒自己要服务群众、遵守组织的安排。舒同的生活方式简朴,坚守着初心,恪守为民的使命,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坚守与奉献,是共产党员理想与信念的写照,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