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年仅28岁的中共特工李时雨,成功渗透进入东北军的“剿总”指挥部,巧妙策动了大规模的警卫行动,给敌人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到1939年,李时雨换上新身份,伪装成一名普通职员,顺利进入日占区的最高法院,担任了书记官一职。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他甚至开着院长的轿车,悄悄运送中共的电台设备,默默为革命事业提供支持。
仅仅一年后,李时雨已跃升为陈公博的亲信,身兼多个要职,横跨政、军、法三界,权力之大甚至让他自己感到些许不安。面对中央领导的鼓励:“你尽管大胆往上爬!”他更加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加入了军统,并迅速晋升为少将。戴笠对他极为信任,直到最后一刻依旧坚信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刘少奇曾评价李时雨为“一人顶三师”,这句话的背后,是对李时雨卓越能力的高度认可。那么,李时雨究竟具备怎样的非凡能力呢?
1939年,汪精卫背叛了国家,投敌投降,准备通过召开伪“国民党六大”来为自己找个合法身份。为了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汪精卫派遣老国民党党员朱晶华前往天津挑选北方的代表。在天津,朱晶华找到熟悉的孟幻飞求助,希望能推荐一些合适的人选。然而,孟幻飞正是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得知情况后,他立刻上报了组织。在组织安排下,朱晶华最终见到了李时雨。
李时雨的才华无疑给朱晶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几番交谈后,朱晶华主动提出,可以帮助李时雨伪造身份,让他参与汪伪的“六大”。这次机遇,让李时雨在会议中大放异彩,迅速被汪伪政权任命为天津党部委员,成为汪伪政权的重要一员。
正如我党所预测的那样,汪伪政权内部并不和谐。汪精卫的亲信,陈公博,虽然地位显赫,兼任“立法院院长”和“上海市市长”,但依旧不放心,始终在想着如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此时,李时雨凭借着与陈公博的亲密关系,迅速引起了陈公博的注意。
李时雨明白,陈公博讨厌那些阿谀奉承的“马屁精”,因此他始终保持真诚和独立见解。或许正是这种不拘小节的“真性情”让陈公博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提拔为保安司令部秘书处长,甚至创办了《先导》杂志。
从表面来看,《先导》杂志只不过是一个宣传中立知识分子文章的刊物,然而,实际上它却成了一个掩盖地下党情报工作的秘密基地,成千上万的机密信息就在这个杂志的掩护下流通。
1942年年底,李时雨意外得知,日军与汪伪政权密谋联合策划了一项针对新四军等抗日力量的“清乡”计划,意图进行全面清剿。深知其严重性,李时雨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立刻采取行动。他通过熟人关系,拿到了作战计划,并将文件通过秘密渠道递交给上级。最终,这份情报大大影响了抗日力量的战略部署,极大削弱了敌军的清剿计划。
当李毅收到这份情报时,激动得忍不住拍手称赞,并表示:“这相当于我们多了一个师的兵力!”而李时雨的这一行动,成功破坏了敌人的战略意图,也让汪伪政权的高层意识到了这一系列的“倒霉”事件,实际上都是源于李时雨的巧妙行动。
因此,李时雨不仅没有引起怀疑,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1942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并相继担任军法处处长、司法处处长,权力触及政、军、法三大领域,成为了汪伪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但随着职位的提升,李时雨也感到压力倍增,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涉及敏感领域。内心的不安让他特地上报给上级,寻求指导。北方分局的领导许建国笑他想得太多,表示:“汪精卫和陈公博才是聪明过头、蠢得可笑的,你尽管大胆往上爬,不管什么部门,能进去就打入!”
听了这番话,李时雨放下心来,开始更加大胆行动。甚至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他也敢偷偷运输子弹和药品,为新四军提供必要的支持。
尽管外表温文尔雅,但李时雨内心果敢,早已成为一个大胆无畏的红色特工。
回溯到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使李时雨深刻感受到革命的必要性。当时年仅17岁的李时雨,因参与抗议活动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这一事件却种下了革命的种子。次年,他顺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并在中共地下党员林枫的引导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及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27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令李时雨彻底失望,他深刻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随即加入了地下党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次年,他潜入哈尔滨,秘密组织了三千多人的抗日武装,并在李大钊同志的葬礼上,担当护灵任务,展现了极高的革命素质。
1934年,李时雨顺利毕业。由于他的家乡在黑龙江,党组织决定派他潜入东北军,策动情报工作。通过与同学张学孟的关系,他成功进入了西北“剿总”第四处。此时,剿总是专门针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机构,李时雨的渗透对党来说意义重大。
刚开始,李时雨接触不到核心文件,他从与警卫人员的日常接触入手,通过与他们讨论家乡的抗日情况,不仅获取了大量情报,还成功激发了他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热情。不久后,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扣押,东北军变得混乱,李时雨在上级的安排下,改变了身份,去了天津。
天津的局势同样严峻,尤其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地下工作的难度倍增。然而,李时雨依旧凭借过人的胆略,顺利进入了最高法院,并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院长的赏识,获得了可供私用的豪华轿车。通过这一优势,李时雨成功地运送了中共电台设备,执行了重要的任务。
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多次借助职务上的便利,查阅文件、获取情报,并成功解救了我党同志。尽管如此,李时雨始终未被敌人发现,反而因为其表现杰出,逐渐成为了敌方的“宠儿”。
1945年,随着日本投降,汪伪政权的独角戏也告一段落。李时雨本应功成身退,然而,军统的余详琴找到了他,邀请他加入军统。军统作为特务机构,内部人员都非常精明,想要进入并获得信任并非易事。
李时雨最终决定接受这一机会,虽然心中激动,但他表面上表现得非常镇定,表示自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余详琴对此十分放心,并告诉李时雨:“你分明是我派来的人,跟我一起回军统是理所当然的。”这句话让两人心照不宣,李时雨顺利进入军统,并通过余详琴的推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戴笠主动要求见李时雨,并且当面夸奖了他一番。李时雨轻描淡写地回应道:“都是戴先生领导得好!”他这一句话,带有些许的熟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