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不仅政治强盛、经济繁荣,还是许多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发源地。比如,昨天提到的孤军奋战的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汉朝和唐朝。而唐朝的这段历史,比汉朝更为绝望,许多年来的坚守,最终换来的却是全军覆没。
在唐朝的极盛时期,唐朝几乎征服了周边所有国家,可以说没有外患威胁。然而,这种强盛也使得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陷入了对政务的疏忽,给国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终于,一个名叫安禄山的叛将,在范阳发起了反叛,狠狠撕裂了大唐表面上的繁荣。由此,朝廷的政令再也无法传达至全国,地方上的节度使逐渐变得自立,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 在安史之乱的高峰期,唐玄宗甚至被迫逃离了长安。那时,他一度认为大唐的统治即将终结。唐肃宗在这时被推举为皇帝,为了平定叛军,决定将边防的精锐部队调回,并且不惜向外族借兵。虽然最后表面上的叛军被剿灭,但这场乱局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外族的残暴屠杀让人心痛,地方藩镇的割据也成为大唐的一大隐患。最令人痛心的是,安西都护府的最终命运。 安西都护府最早是唐朝李世民时期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持西域地区的安定。在唐朝的强盛时期,吐蕃一直不敢与唐朝正面冲突,安西都护府也因此较为平稳。然而,一旦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急需调遣精兵平乱,西域的防线便变得空虚。唐肃宗调走了1.5万名安西的精锐部队,导致西域的防守力量大幅削弱。 当时,安西都护府由郭子仪的侄子郭昕负责巡守,李元忠则镇守北庭都护府。吐蕃趁机发力,攻占了河西走廊,切断了西域和朝廷的联系。从此,安西和北庭要与大唐联络,必须绕道通过回鹘(回纥),传递消息变得异常困难。即使如此,郭昕依然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派遣士兵试图与朝廷保持联系。但由于周围被吐蕃包围,很多前往长安的使者在途中便被吐蕃杀害,直到781年,才终于有安西的将士成功抵达长安。此时,安西和北庭两军已经孤守了近20年,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过去18年。虽然大唐在表面上已恢复平静,但其国力已大不如前,再也无力向西扩张。 当西域将士依然坚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整个朝廷为之一震。时任皇帝唐德宗李适深感触动,他表示:我们已经几乎忘记了西域的将士们,他们依旧在坚持。于是,唐德宗封郭昕为王,并授予他节度使的职务,同时所有士兵晋升七级。然而,除了这些荣誉,唐朝已无法给予实质性的支持。 吐蕃的蚕食继续进行,李元忠去世后,杨袭古接任。到了787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杨袭古在撤退途中被杀。自此,安西都护府与大唐朝廷的联系彻底断绝。最后的消息来自一位高僧悟空(并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也是孙猴子传说的原型之一)。他回到长安时,四镇依然由安西都护府的军队掌控。根据后世的文献和吐蕃的记载,到790年,四镇之一的于阗已经陷落,接着其余的几个地方也相继沦陷,只有龟兹依然坚持。 至于龟兹什么时候沦陷,学者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一些人推测它大概发生在808年左右。也就是说,北庭都护府被攻陷后,这支孤军依然坚守在西域的飞地里长达11年之久。到那时,距离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53年,许多曾经英勇的将士已白发苍苍,他们的坚持和忠诚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北庭和安西都护府的陷落,对大唐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西域彻底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直到清朝时期才重新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但这期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而大唐也从此失去了向西扩张的机会,这对当时的国家来说,实在是极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