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定陵考古现场照片:郭沫若亲临现场指导,丝织物瞬间化为灰烬
迪丽瓦拉
2025-09-15 06:32:04
0

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落在曾经繁华辉煌的长安街头,那站立在古老城墙之上的身影,是否正是那位传说中的太平公主?她那缕缕萦绕心头的忧思,又究竟是为谁而生?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几千年后的今日,当我们读到这段太平公主为上官婉儿撰写的墓志铭时,心中无不为之震动。这正是历史的厚重感带给我们的深刻思索。有人说,这或许就是考古的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你是否知道,世上有一种特殊的痛楚,被称为“定陵之痛”?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与其孝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之地,坐落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

万历皇帝在位的最初十年,得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积极推行新政,推动货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明朝迎来了短暂的复兴与繁荣,被称作“万历中兴”。

明定陵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时期启动,耗资高达八百万两白银,历时六年完成,而当时的神宗皇帝仅二十八岁。

这似乎也预示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早已丧失了治理国家的雄心,转而沉溺于后宫佳丽三千的花丛之中。

于是,历史上少了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沉迷女色、懒政荒政的昏君,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统治记录。

然而,谁能想到数百年后,这座极尽奢华的大型帝陵被挖掘出来,结果却是大部分文物遭受破坏,明神宗更是无法预料自己死后竟会遭遇焚尸弃棺的凄惨结局。

这与历史学家吴晗和郭沫若等人的决定密不可分。

1955年10月13日深夜,郭沫若收到了吴晗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对发掘长陵的意见已达成一致,准备提交申请。五天后,《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

但鲜有人知道,作为国学与考古大师的郭沫若,这一决定是冲动之举,还是经过深思熟虑?

就这样,一封简短的书信,开启了长陵发掘的序幕,却最终引发了“定陵之痛”的惨剧。

获得批准后,长陵考古工作正式启动,但因当时挖掘技术极为落后,加之陵墓规模浩大,探寻入口无果,考古陷入停滞。

郭沫若与其他专家认为,长陵过于庞大,短期内难以突破,于是提出先行发掘规模较小的皇陵作为试点。经过对明献陵与明定陵的实地勘察,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定陵进入了世人视野。

1956年5月17日,定陵发掘正式展开。数百名群众围观,人人期待见证万历皇帝的遗容。也许那时,郭沫若也和众人一样,沉浸在即将实现梦想的喜悦中。

尽管明定陵设有“自来石”——一种古代墓葬的自动锁死机关,但面对考古人员的努力,这座陵墓最终没能逃脱被揭开的命运。

1958年9月12日,当那厚重的白玉石门缓缓开启,刺眼的阳光照进万历皇帝的地宫,沉睡数百年的皇帝和两位皇后终于重见天日。

万历皇帝的尸体已腐烂,但骨架依然完整,头发柔软有光。面对这位昔日的皇帝,不知在场工作人员是否肃然起敬,焚香祭拜?而郭沫若的心境又是如何?

也许万历皇帝生前从未料想到,几百年后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与后人相见,不知他是否准备好与后人的对话?而我们,是否真正准备好聆听这段历史的声音?

一位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回忆当时的情景:“真是惊怖!三口足有一人高的红色棺椁,阴森地安放在棺床上。里面堆满了珍宝,尤其是那些丝织品,竟然像刚做出来的一样新鲜。”

毫无疑问,定陵共出土4000多件文物,成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深埋地下数百年的文物,一旦暴露于空气,迅速发生氧化和变质。许多绫罗绸缎瞬间褪色破损,珠宝玉器失去昔日光彩,陪葬的侍女雕像也渐渐风化老化。

若万历皇帝知道多年后陪伴他长眠的珍宝竟被后人毁坏,甚至他的金丝楠木棺椁被改作他用,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这些承载着历史荣光的文物,其灵魂又将如何安放?那些尘封的记忆,是否还能被唤醒?

“一把火,什么也别想了。”这仿佛成了后人与万历皇帝交流的方式。

一座气势恢宏的地宫因此化为灰烬,文明史上又添一笔冷冰冰的遗憾,历史则增添一场沉重的悲剧。

面对这一切,我们的国学大师郭沫若会作何感想?他那份急于求成的热情,真的是对考古的挚爱与追求吗?

依照当时国家考古技术水平,根本难以承担如此庞大陵墓的发掘,特别是在文物保护、保存与修复方面远远不足。

显然,定陵的发掘注定成为一场还未真正开始便草草收场的悲剧。

万历皇帝至今恐怕不知,死后竟与他的老师落得同样焚尸荒野的下场。历史长河中,“人亡政息”的悲剧难以逆转。

光着手取出文物的做法荒谬至极,这种结局正是历史的惨痛教训。不知郭沫若是否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永乐大典》?

多年之后,这位古文字学家和古代史专家依然怀揣“幽宫重启,延期翻案,续写新篇”的梦想。

我们是否真正反思过,这样的追寻与探索,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是否真正倾听过历史深处的声音?

定陵考古的惨败,让众多考古学者泪洒现场,也成为整个历史界的惨痛教训。国家因此明确规定“十年不开帝陵”,此后不再主动挖掘帝陵,这无疑是最明智的决策。

正如凯罗纪·伯伦所言:“当你们中有人跌倒时,他是为后人敲响警钟,成为一块绊脚石。”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我们急切想与祖先对话,却往往缺乏对祖先的敬畏。过去的经历,对我们而言,都是深刻的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金国是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崛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成功地灭掉了辽国这一强...
原创 战... 战国时期,各国争斗激烈,能在这种动荡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将领少之又少,李牧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艾伦·卡汉谈自由主义的四个版本... 艾伦·卡汉(蒋立冬 绘) 艾伦·S. 卡汉(Alan S. Kahan),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文明荣休...
原创 为... 武则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她是唐朝唯一的女皇帝,凭借非凡的政治才干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成为...
原创 郭... 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原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的司令官郭天民。由于一些...
原创 清... 前言 随着汉人藩王势力的逐渐壮大,康熙帝意识到这些藩王的权力已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为了进一步巩...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叔母何堪作继妻,雄狐牝雉太痴迷 石重贵已晋封齐王,接得来使,星夜赴邺城,哭临保昌殿,就在...
原创 历... 提到历史上最彪悍的土匪,很多人都会想到马鬃山上的黑喇嘛。虽然他只是一个土匪头子,但他的彪悍程度确实非...
咸阳首次发现北魏早期墓葬 11月21日,记者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
原创 承... 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西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堪称宁夏文化的瑰宝。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
“军国主义”为何能在日本存续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军国主义势力没能在日本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这块有毒的土壤为什么能够在日本存...
G20峰会在南非开幕 拉马福萨... 当地时间11月22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正式开幕。南非总统西里尔...
原创 李... 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上是个大人物,官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过洋务运动,还签了不少条约。 他一辈子娶了...
原创 汉... 汉昭帝刘弗陵是西汉的第八位皇帝,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在刘弗陵的统治下,汉朝与匈奴签订和亲...
原创 史... 谈到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不仅政治强盛、经济繁荣,还是许多历史事件...
珠江起源最常见的说法在哪里:从... 在讨论中国南方重要河流时,珠江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丰饶与活力。人们熟悉珠江三角洲的繁华、珠江口的海洋气候...
花脚大仙分享:《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之五 长沙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
原创 中... 孙权曾采取了一项非常规的措施,发行了面值高达五百的大泉五百大钱,这一举动至今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仍然被...
原创 大... 郭鹤年,马来西亚首富,于1923年10月6日出生,迎来了他百岁的寿辰。他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商业的杰出...
原创 打...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决定性时刻。新四军第五师的第十三旅驻扎在湖北大悟山一带,面临着日伪军和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