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帮你保持原文意思,适当增加细节并进行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如果张学良当初没有选择放弃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能被抵挡多久呢?这个问题,后来有记者专门在采访张学良时提起过,但张学良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根据后人对当时复杂局势的分析,及对张学良本人和东北军实力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即使张学良坚持抵抗,东三省的抗战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另一些人则相信,东北军完全有能力与日军展开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当时的东北军,手里握着的军力其实相当雄厚,这也是很多人看好张学良抗日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依然有人认为他的军队坚持不了多久呢?下面细细道来。
不少人对张学良当年“不抵抗”的态度非常反感,甚至没搞清楚实际情况,就武断地断定东北军战斗力很弱。但事实远非如此。
先从兵力说起。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东北军仅步兵和骑兵就拥有超过二十个旅,加上炮兵、工兵和后勤等支援部队,陆军人数一度达到三十万人以上。
兵力充足,那武器装备如何呢?其实早在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就不断向西方购买先进的枪械和重炮,张学良接手后,东北军更是成为全国火力最强大的部队之一。
东北的工业基础也相当雄厚,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该厂不仅能实现武器的自产自足,还能制造飞机和大型火炮,这在当时的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更重要的是,日本侵入东北前,东北军装备了四百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拥有五个航空大队,海军方面也拥有近三十艘舰艇,总吨位超过三万吨,实力相当强悍。
由此形成了海、陆、空三军配合的完整军种体系,东北军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当时蒋介石手中的中央军。
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一直不敢轻易对东三省下手的原因。那么,既然东北军如此强大,为什么在日本入侵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呢?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迷之操作”。当日军进攻东三省时,张学良没有立刻组织抵抗,反而开始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蒋介石这位“老大哥”并不傻,他清楚东三省是张学良的“老家”,要动用重兵保卫,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于是他对张学良说,保家卫国是你的事,你自己看着办。
面对蒋介石的冷淡态度,张学良不知是出于对蒋的怨恨,还是出于恐惧,最终宣布采取“不抵抗”政策,主动撤军。
结果,东三省被日本轻易占领,日军得到了宝贵的工业基地,而张学良麾下几十万精锐部队却未能派上用场。
后来,张学良率军进入关内,却并没有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反而听从蒋介石指挥,转而投身“剿共”任务。
张学良对这个安排并未表示异议,满心欢喜地率军南下鄂豫皖地区。
与此同时,因对张学良失望,东北军中有两万余名士兵脱离,转而加入抗日游击队——抗联。
东北军因不熟悉当地地形和游击战术,在与红军合作中不仅战绩不佳,还将不少先进武器转手给了红军。
张学良带领的这支二十多万人的东北军精锐进入内地,成了蒋介石心中的一把利刃悬在头上。
蒋介石于是制定了多重策略,试图通过不断消耗、分裂和调动,削弱东北军的实力。
首先就是消耗战。张学良的部队刚进关没多久,就被派往鄂豫皖山区剿灭共产党。
东北军在山地作战经验缺乏,频频受挫;而且因缺少强有力的兵工厂补给,武器弹药消耗巨大,蒋介石的补给又零碎不及时。
随着时间推移,军中不满情绪加剧,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西安事变。
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军权,东北军被拆散派遣到各抗日前线,在连续的消耗与分裂下,曾经威震一时的东北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回头看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结局,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当年张学良坚持抵抗,情况会不会完全不同?
如果张学良坚决抗击侵略,东北三省很可能会凝聚起强大的抗日力量。
当时,东三省百姓长期受日本残暴统治,积压了深厚的仇恨情绪,一旦张学良带头抵抗,必将赢得大量民众和士兵的支持。
但现实也很残酷。在张作霖时期,日本早已对东北进行了广泛渗透,影响无处不在,军队内部难免有大量叛徒和间谍。
实际上,张学良不抵抗时,就有八万东北军士兵投靠伪满洲国军队,成为日本的帮凶。
如果硬碰硬,虽然叛逃人数会减少,但军队内部的渗透和出卖仍难以避免。
这种情况对东北军构成致命威胁。彼时日军精锐且装备精良,远胜后来。
一旦开战,东北的兵工厂和重要军事设施恐怕会被日军渗透、占领甚至摧毁,切断补给线。
东北军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在短期内可能被瓦解,陆军在装备和素养上也难以匹敌日军,很可能节节败退。
更关键的是,张学良个人在军事指挥和领导上的能力并不出众。
因此,即使东北军在纸面上实力强大,也难以长期抗住日军进攻。
再加上蒋介石根本不会给予实质性的支援,反而可能希望借抗日战争消耗东北军的实力。
而在张学良坚持抵抗时,蒋介石依然专注于“剿共”,日军没有全面侵华,两党也难以联合抗日,抗战形势更加复杂。
没有张学良的东北军,西安事变未必会发生,蒋介石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时机可能被推迟,从而影响更大局势。
从侧面看,张学良的不抵抗助长了日军嚣张气焰,使他们在东北地区为所欲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出现。
总体而言,张学良在抗日中的贡献不可否认,他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但这无法掩盖他“不抵抗”带来的懦弱和失职。
战后,张学良因此遭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甚至有人建议以“逃兵”“卖国贼”的罪名将他送上军事法庭。
不过,这些都被蒋介石阻止了。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张学良被软禁于此,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
1995年,年逾九旬的张学良前往美国檀香山养老,六年后在那里去世,享年101岁。
尽管一生坎坷波折,但张学良能长寿到如此高龄,也算是一种“心大”的表现。
总的来说,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撤离,极大削弱了中国东北的抗日力量。
这使日本得以顺利占领东北,对中国抗日战争构成严重威胁。
他在历史上的选择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护东北百姓免受更多战乱;也有人觉得,他是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妥协合作。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决策对其个人声誉造成了深远影响。
---
如果你需要调整风格或加更多细节,也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