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如果不撤军,以他的能力能扛日本多久?
迪丽瓦拉
2025-09-15 06:31:19
0

好的,我会帮你保持原文意思,适当增加细节并进行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如果张学良当初没有选择放弃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能被抵挡多久呢?这个问题,后来有记者专门在采访张学良时提起过,但张学良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根据后人对当时复杂局势的分析,及对张学良本人和东北军实力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即使张学良坚持抵抗,东三省的抗战时间也不会很长;而另一些人则相信,东北军完全有能力与日军展开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当时的东北军,手里握着的军力其实相当雄厚,这也是很多人看好张学良抗日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依然有人认为他的军队坚持不了多久呢?下面细细道来。

不少人对张学良当年“不抵抗”的态度非常反感,甚至没搞清楚实际情况,就武断地断定东北军战斗力很弱。但事实远非如此。

先从兵力说起。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东北军仅步兵和骑兵就拥有超过二十个旅,加上炮兵、工兵和后勤等支援部队,陆军人数一度达到三十万人以上。

兵力充足,那武器装备如何呢?其实早在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就不断向西方购买先进的枪械和重炮,张学良接手后,东北军更是成为全国火力最强大的部队之一。

东北的工业基础也相当雄厚,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该厂不仅能实现武器的自产自足,还能制造飞机和大型火炮,这在当时的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更重要的是,日本侵入东北前,东北军装备了四百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拥有五个航空大队,海军方面也拥有近三十艘舰艇,总吨位超过三万吨,实力相当强悍。

由此形成了海、陆、空三军配合的完整军种体系,东北军的实力丝毫不逊色于当时蒋介石手中的中央军。

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一直不敢轻易对东三省下手的原因。那么,既然东北军如此强大,为什么在日本入侵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呢?

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迷之操作”。当日军进攻东三省时,张学良没有立刻组织抵抗,反而开始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蒋介石这位“老大哥”并不傻,他清楚东三省是张学良的“老家”,要动用重兵保卫,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于是他对张学良说,保家卫国是你的事,你自己看着办。

面对蒋介石的冷淡态度,张学良不知是出于对蒋的怨恨,还是出于恐惧,最终宣布采取“不抵抗”政策,主动撤军。

结果,东三省被日本轻易占领,日军得到了宝贵的工业基地,而张学良麾下几十万精锐部队却未能派上用场。

后来,张学良率军进入关内,却并没有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反而听从蒋介石指挥,转而投身“剿共”任务。

张学良对这个安排并未表示异议,满心欢喜地率军南下鄂豫皖地区。

与此同时,因对张学良失望,东北军中有两万余名士兵脱离,转而加入抗日游击队——抗联。

东北军因不熟悉当地地形和游击战术,在与红军合作中不仅战绩不佳,还将不少先进武器转手给了红军。

张学良带领的这支二十多万人的东北军精锐进入内地,成了蒋介石心中的一把利刃悬在头上。

蒋介石于是制定了多重策略,试图通过不断消耗、分裂和调动,削弱东北军的实力。

首先就是消耗战。张学良的部队刚进关没多久,就被派往鄂豫皖山区剿灭共产党。

东北军在山地作战经验缺乏,频频受挫;而且因缺少强有力的兵工厂补给,武器弹药消耗巨大,蒋介石的补给又零碎不及时。

随着时间推移,军中不满情绪加剧,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西安事变。

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军权,东北军被拆散派遣到各抗日前线,在连续的消耗与分裂下,曾经威震一时的东北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回头看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结局,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当年张学良坚持抵抗,情况会不会完全不同?

如果张学良坚决抗击侵略,东北三省很可能会凝聚起强大的抗日力量。

当时,东三省百姓长期受日本残暴统治,积压了深厚的仇恨情绪,一旦张学良带头抵抗,必将赢得大量民众和士兵的支持。

但现实也很残酷。在张作霖时期,日本早已对东北进行了广泛渗透,影响无处不在,军队内部难免有大量叛徒和间谍。

实际上,张学良不抵抗时,就有八万东北军士兵投靠伪满洲国军队,成为日本的帮凶。

如果硬碰硬,虽然叛逃人数会减少,但军队内部的渗透和出卖仍难以避免。

这种情况对东北军构成致命威胁。彼时日军精锐且装备精良,远胜后来。

一旦开战,东北的兵工厂和重要军事设施恐怕会被日军渗透、占领甚至摧毁,切断补给线。

东北军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在短期内可能被瓦解,陆军在装备和素养上也难以匹敌日军,很可能节节败退。

更关键的是,张学良个人在军事指挥和领导上的能力并不出众。

因此,即使东北军在纸面上实力强大,也难以长期抗住日军进攻。

再加上蒋介石根本不会给予实质性的支援,反而可能希望借抗日战争消耗东北军的实力。

而在张学良坚持抵抗时,蒋介石依然专注于“剿共”,日军没有全面侵华,两党也难以联合抗日,抗战形势更加复杂。

没有张学良的东北军,西安事变未必会发生,蒋介石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时机可能被推迟,从而影响更大局势。

从侧面看,张学良的不抵抗助长了日军嚣张气焰,使他们在东北地区为所欲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出现。

总体而言,张学良在抗日中的贡献不可否认,他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但这无法掩盖他“不抵抗”带来的懦弱和失职。

战后,张学良因此遭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甚至有人建议以“逃兵”“卖国贼”的罪名将他送上军事法庭。

不过,这些都被蒋介石阻止了。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张学良被软禁于此,直到1990年才恢复自由。

1995年,年逾九旬的张学良前往美国檀香山养老,六年后在那里去世,享年101岁。

尽管一生坎坷波折,但张学良能长寿到如此高龄,也算是一种“心大”的表现。

总的来说,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撤离,极大削弱了中国东北的抗日力量。

这使日本得以顺利占领东北,对中国抗日战争构成严重威胁。

他在历史上的选择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护东北百姓免受更多战乱;也有人觉得,他是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妥协合作。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决策对其个人声誉造成了深远影响。

---

如果你需要调整风格或加更多细节,也可以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金... 金国是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崛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成功地灭掉了辽国这一强...
原创 战... 战国时期,各国争斗激烈,能在这种动荡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将领少之又少,李牧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艾伦·卡汉谈自由主义的四个版本... 艾伦·卡汉(蒋立冬 绘) 艾伦·S. 卡汉(Alan S. Kahan),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文明荣休...
原创 为... 武则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她是唐朝唯一的女皇帝,凭借非凡的政治才干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成为...
原创 郭... 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原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的司令官郭天民。由于一些...
原创 清... 前言 随着汉人藩王势力的逐渐壮大,康熙帝意识到这些藩王的权力已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为了进一步巩...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叔母何堪作继妻,雄狐牝雉太痴迷 石重贵已晋封齐王,接得来使,星夜赴邺城,哭临保昌殿,就在...
原创 历... 提到历史上最彪悍的土匪,很多人都会想到马鬃山上的黑喇嘛。虽然他只是一个土匪头子,但他的彪悍程度确实非...
咸阳首次发现北魏早期墓葬 11月21日,记者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一座...
原创 承... 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兴庆区进宁南街西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堪称宁夏文化的瑰宝。从西夏毅宗天佑垂圣元...
“军国主义”为何能在日本存续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军国主义势力没能在日本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这块有毒的土壤为什么能够在日本存...
G20峰会在南非开幕 拉马福萨... 当地时间11月22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正式开幕。南非总统西里尔...
原创 李... 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上是个大人物,官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过洋务运动,还签了不少条约。 他一辈子娶了...
原创 汉... 汉昭帝刘弗陵是西汉的第八位皇帝,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在刘弗陵的统治下,汉朝与匈奴签订和亲...
原创 史... 谈到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很多人都会想到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不仅政治强盛、经济繁荣,还是许多历史事件...
珠江起源最常见的说法在哪里:从... 在讨论中国南方重要河流时,珠江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丰饶与活力。人们熟悉珠江三角洲的繁华、珠江口的海洋气候...
花脚大仙分享:《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之五 长沙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
原创 中... 孙权曾采取了一项非常规的措施,发行了面值高达五百的大泉五百大钱,这一举动至今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仍然被...
原创 大... 郭鹤年,马来西亚首富,于1923年10月6日出生,迎来了他百岁的寿辰。他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商业的杰出...
原创 打...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决定性时刻。新四军第五师的第十三旅驻扎在湖北大悟山一带,面临着日伪军和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