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中国历史上令人铭记的民族英雄时,岳飞的名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英勇的事迹影响了无数代人,而他的悲惨结局也深深地刺痛了无数人的心。提起岳飞的死,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秦桧这个名字。正是他对岳飞的残忍陷害,成就了岳飞的悲剧,也让秦桧在后世成为了奸臣的代名词。
由于秦桧的背叛,岳飞的死成为了千古痛,许多人痛恨秦桧。在大明成化年间,人们在岳王庙前设立了秦桧及其同谋王氏等四人的跪像,以此来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与对秦桧的不满。这些跪像不仅在岳王庙前设立,甚至在岳母的墓前也设立了类似的塑像。百年之后,秦桧的后代便对此表达了不满:“既然祖上害死岳飞,跪就跪了,为什么还要跪岳飞的母亲呢?”
提到南宋时期的名将,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岳飞的英勇。岳飞的忠诚与英勇,不仅当时传遍四方,即使在后世也依然备受推崇。可惜这位英雄终究未能逃脱权臣的阴谋。他被秦桧等权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枉入狱,并且最终惨遭杀害。秦桧的阴险行径,至今令后人唾骂,因为岳飞一心报国,若不是岳飞和岳家军,百姓的生活恐怕无法保障,许多大臣也可能无法安稳度日。
遗憾的是,岳飞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却最终因政治斗争丧命。秦桧等人的陷害,令岳飞冤屈终老。这一行为让秦桧在历史中名声狼藉,每当提起秦桧,众人无不愤慨痛惜。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开始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岳飞的怀念与对秦桧的愤怒。在明代,成化年间,浙江布政使是岳飞的忠实粉丝,他在杭州岳王庙前铸造了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等人的跪像,目的是让他们跪在岳飞的墓前忏悔。这一举动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甚至一些愤怒的百姓会将自己的愤懑寄托在这些跪像上。这些跪像最初仅存在于杭州岳王庙外,后来全国各地的岳王庙也纷纷效仿。
自从南宋灭亡后,秦桧的名声逐渐低落,尽管当时秦家的影响力庞大,许多人不敢公开表达对秦桧的不满,甚至为岳飞求情的人也曾遭受打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南宋的覆灭让百姓的思想逐渐开放,岳飞的形象日益高大,秦桧的负面评价也日益加剧,甚至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与秦桧有任何血缘关系,生怕因此遭到他人的非议。
当然,民间也有关于秦桧后代的故事流传,最著名的便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然而这一故事并未出现在正史中,因此其真实性无法考证。尽管如此,也反映了一个趋势,秦桧的后人开始逐渐摆脱对祖先的羞耻感,开始在社会中展现自己,尤其是近代。随着封建制度的终结,社会的思想逐渐宽容,秦桧的后代也终于能够在公众场合中以秦桧后人的身份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过去的宽容与理解也逐渐增加。二十年前,九江当地打算修缮岳母的墓时,突然有消息称,岳飞的后代纷纷响应捐款,而这些钱被用来铸造跪像。这个举动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南京的一位教师秦桧的三十二世孙,公开表示强烈反对在岳母墓前设立跪像。他认为,岳飞死时岳母早已去世,秦桧与岳母无关,因此秦桧不应向岳母跪拜。他还情绪激动地表示,多年来自己一直不敢承认与秦桧有任何关系,生怕因此遭到歧视。
其实,九江政府并非有意为之,岳母墓前的跪像早在明代就已存在,九江政府的举措只是对其进行修缮。三年后,这些跪像最终被移到了岳母墓前的广场一旁。
为何后人会在岳母墓前放置秦桧等人的跪像?因为岳飞能够成为忠诚报国的民族英雄,离不开岳母的教育。岳飞和岳母之间的故事,大家最熟知的便是“岳母刺字”的故事。那时国家动荡不安,年轻的岳飞志在投身军旅,岳母深知国家的危机,便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激励他矢志报国,绝不为权钱所诱。岳飞出生贫寒,家境困顿,曾遭遇水灾,母亲把他抱入大缸中,最终逃过灾难。岳母的坚韧与智慧为岳飞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没有岳母的教诲,就没有岳飞的忠诚与英勇。
在后人的眼中,岳母一直是充满大义的母亲,正是她的鼓励让岳飞投身军旅。而秦桧不仅害死了岳飞,也伤害了这位伟大的母亲。站在道德的角度看,秦桧确实是对不起这位心怀国家的母亲。岳母的形象不仅是一位母亲的象征,更是一位充满家国情怀女性的典范。相比之下,秦桧则是一个毫无忠诚、满怀投降心态的叛徒。将秦桧的跪像放在岳母墓前,也正是为了突出岳母的高尚品质。
这一行为,也有助于后人铭记历史,激发爱国情感。如果不通过这种方式强调历史的深重意义,恐怕很快就会有人忘记岳飞的壮烈与岳母的伟大。
秦桧的后代不愿看到祖先永远跪在岳飞祠前,认为已经跪了几百年,足以赎清罪孽。然而也有人认为,既然做错了事,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跪像不应被移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