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正值山西最酷热的季节,同时也是晋中平原麦子成熟、农忙收割的关键时刻。军事上流传着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粮草保障对作战的重要性。此时,我军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敏锐抓住这宝贵的时机,精心筹划严密的作战方案,准备在麦收期间发动对“山西王”阎锡山的决战,既保障粮食收割,又力求迅速控制晋中周边,为下一步进攻太原奠定坚实基础。
山西地处华北战略要冲,这场战役的成败将直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晋中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是阎锡山军队的主粮供给源泉。只要阎锡山握有这些粮食,山西战事便难以迅速解决。对此,阎锡山心里非常清楚,敏锐地察觉到战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为此,阎锡山派遣他的得力部将赵复绶率领主力部队南下抵抗我军,企图阻断我军攻势。除了阎锡山的正规部队外,他还调动了由日军投降兵组成的第10纵队,赵复绶亲自驻守太谷,指挥战事。赵复绶为人作战谨慎,他命令部队与我军保持紧密对峙,沿铁路线展开游击战,时攻时守,灵活机动,既进攻又防守,力图消耗我军力量。
徐向前深入了解前线情况后,制定了包围歼灭赵复绶部队的详细作战方案,主张各部队通过穿插迂回,将敌军围困于徐沟、太谷、榆次三角地带。该区域村落密集,地势平坦,非常适合我军大兵团发挥优势。同时,只要掌控洪口,就能确保前线的粮草补给不断。
作战计划一经制定,各部队迅速严密执行。尽管刚结束一场激战,部队普遍疲惫不堪,但为了抓住宝贵的战机,没有一人松懈。8纵队任务尤为关键,但疲惫至极,纵队司令员曾致电徐向前请求休整两日,然而徐向前坚决指令必须按时到达指定战位。最终,各路部队纷纷抵达预定战场,准备迎战。
7月1日,13纵队39旅攻下白狮岭,确保了兵团后勤通道畅通无阻。7月2日,太岳部队快速行军,挺进太谷与榆次之间,配合肖文玖部队炸毁桥梁、破坏铁轨,成功切断敌军退往太原的必经道路。7月3日,8纵队切入太谷与祁山之间,在摧毁铁路的同时,对敌37师发起猛烈攻击,打开三角地带防线缺口,逼迫敌人向北撤退,陷入我军精心布置的口袋阵地。
8纵队进攻徐沟,太岳部队与肖文玖集团合力坚守太谷防线。13纵队突袭乐观镇,逼迫敌军退入三角地带,同时吕梁部队奉命在河西阻击敌军援兵。赵复绶为扭转战局,派重兵猛攻太谷和北重村,但我军如铁钉般牢牢坚守阵地。敌人屡攻不下,最终不得不向北撤退,完全陷入我军包围。
历经40余天的激烈战斗,我军歼灭敌军十万余人,取得晋中战役辉煌胜利。此次战斗中,我军连续攻克了14座县城,极大削弱了阎锡山势力。伟人获悉捷报后,罕见地以“中共中央央”的名义发来贺电,表彰我军的卓越战绩,祝贺晋中大捷。徐向前在此次战役中指挥沉稳果断,所向披靡,宣告了阎锡山统治的终结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