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首次记录大熊猫
1896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深入中国西部进行动植物考察时,首次将一种黑白相间、动作缓慢的动物带入西方科学的视野。这片山地地形复杂,悬崖陡峭,竹林深邃且随处可见,犹如一块被时间遗忘的净土,鲜有人迹,显得神秘而遥远。
戴维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注意到这种奇特的动物的存在。或许是通过当地人的口述,或许是因为他在密林中发现了它留下的明显足迹,戴维凭借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确认了大熊猫这一生物的存在。他通过绘图和详细的笔记记录下这只动物的样貌,并为它命名。对于西方科学界而言,“Panda”这个名字第一次以严肃的学术方式出现在了文献之中。尽管这一发现让人兴奋不已,但由于大熊猫栖息的地区过于偏远,这一生物并未立即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这一冷淡的反应,主要源自于它栖息的环境。中国西部的山地,常年被云雾笼罩,河流急湍,峡谷深邃,密林苍翠,极难通行。这样的地区,甚至即使发现再神秘的生物,外界也无法轻易接近。许多尝试前往大熊猫栖息地的探险者,或是在途中受阻,或是仅能在竹林外围徘徊数日,便迫于困难折返回程。
此外,大熊猫的饮食习性也导致它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它几乎完全以竹子为食,且不具备攻击性,行动缓慢而警觉。从不主动猎食其他动物,更不曾因饥饿向人类发起攻击。这使得它在欧美的冒险和狩猎文化中,显得格外不合时宜。西方的猎人更青睐那些强大而危险的大型猛兽,能够激发猎杀欲望,而大熊猫的形象,显然与这种文化格格不入。
因此,尽管大熊猫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了一些眼光,但由于栖息地的险恶与其温顺的特质,它并未立刻获得西方公众的广泛关注。数十年过去,这种神秘的动物仍在中国西部的山林中默默生活,未曾受到外界过多打扰。
普尔克四川探险之旅
1908年,英国探险家普尔克怀揣着对中国西部独特山地景观和丰富野生动物的兴趣,从成都启程,带领一支庞大的探险队深入四川的凉山地区。这片区域以其陡峭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和茂密的植被著称,鲜有人能轻易进入。凉山是彝族的腹地,当时彝人社会仍保留着封闭的传统,鲜少与外界进行接触。当地的文化和部落间复杂的关系,普尔克和他的队伍几乎一无所知。
普尔克的探险队共由21人组成,成员包括翻译、厨师、背夫、挑夫和轿夫等。他们带着充足的补给和设备,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探险之路。探险的初期较为顺利,队伍穿过一些村落,与个别彝族部落短暂接触,还获得了一些帮助。部分彝族人对普尔克金发碧眼的外貌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但由于彝族人崇尚黑色,尤其喜欢黑皮肤和黑色头饰,这种外貌显得格外突兀。
随着队伍深入凉山的彝族核心区,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凉山的土地被无数山脉切割成片,各部落的领土有着严格的划分和规矩。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头领,所有事务都由他们管理。阿侯是其中一位部落首领,当他发现普尔克队伍中的奴隶未经允许闯入他的地盘时,感到极为不满。
当普尔克和队伍穿过一片峡谷时,阿侯和他的部下已在前方埋伏。三十多名部落成员躲藏在草丛和岩石之间,手持弓箭、长矛和砍刀,严密监视着队伍的一举一动。随着弓箭的突然射出,普尔克的队伍陷入一片混乱。箭矢飞向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脚夫,后者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土地。部落成员迅速从草丛中站起,堵住了前进的道路。普尔克的轿夫和挑夫惊慌失措,四散奔逃,但峡谷狭窄,前后无路,他们被迫停下。
普尔克作为队伍的领头人,立即上前与阿侯交涉。通过翻译,他很快明白了问题的根本——队伍中的奴隶未获许可进入该地,这一举动被视为严重冒犯。阿侯显然不愿轻易妥协,手持武器的部落成员围住了整个队伍,拒绝让步。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普尔克提出支付银两作为通行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双方以10两银子的条件达成协议。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普尔克最终不得不降低要求,将支付的银两压缩到5两,才勉强获得了通过的许可。
普尔克为缓和气氛,习惯性地做出了一个社交举动——轻拍阿侯的肩膀,表示友善。然而,在彝族文化中,肩膀是一个重要的部位,任何不经允许的触碰都可能被视作挑战和挑衅。阿侯随即拔出腰间的砍刀,毫不犹豫地向普尔克挥去。普尔克眼看无法躲避,只能抬起左臂试图护住头部和胸膛。寒光闪烁的砍刀深深切入普尔克的左臂,几乎将整条手臂斩断。
惨烈的逃亡之路
普尔克受伤后,队伍的组织完全崩溃,大家无暇处理伤口,也无力重新组织防御。阿侯和部落成员的威胁下,剩余的队员只能扶着普尔克逃命。血迹沿着他们逃离的路径一路蔓延,普尔克的伤口无法止血,鲜血洒满了山林。他的衣服已被染红,伤口处沾满泥土和树叶,几乎不可能再保持清洁。唯一的翻译尽力安抚其他队员,同时寻找逃离峡谷的生路。
队伍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地,最终进入了彝族部落苏呷的地盘。在这里,他们稍作喘息,普尔克试图用翻译与苏呷交涉,提供600两银子的高额报酬作为庇护条件。苏呷显然对这一提议产生了兴趣,但要求普尔克交出所有武器,以换取保护。
普尔克无奈,只能将队伍的枪支交给苏呷。就在他交出武器后不久,阿侯带领的追兵赶到了苏呷村落。愤怒的追杀者迅速将普尔克和队员包围。苏呷的部落并未出手干预,而是冷眼旁观。普尔克试图爬上屋顶以逃脱,但就在他刚刚登顶时,却被石块砸中失去平衡,摔落地面,惨死在村落中央。
普尔克的随行队员也没有幸免,所有人都被追杀者当场杀害。惨叫声在村落中回荡,但无人为这些异乡来客求情。
清政府平定凉山
普尔克遇害的消息迅速传开,英国政府强烈关注此事,以“外国公民被袭击”为由,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对凉山地区展开调查。西方列强的势力日益扩张,清政府为维护国际面子,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此事件给了总督赵尔巽一个理想的机会,推动废除土司制度,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