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英法美三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欧洲方面,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正面冲突,主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以期通过让步迫使德国去攻击苏联;而在远东,英美则通过牺牲中国的利益来安抚日本,促使日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苏联的进攻上。然而,德国和日本的行动却没有按照预定的“剧本”展开。它们相继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迅速转向攻击英美和法国的殖民地。特别是1941年,日本发起了震惊世界的珍珠港袭击,随后占领了英美法的多个殖民地,这不仅让英美的战略计划彻底崩溃,还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最令人费解的一个问题是,尽管日本给美国带来了沉重打击,但二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彻底清算日本,反而开始对日本进行“宠爱”。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得到了迅速的重建。那么,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谈到美日关系,许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在二战前,美日关系紧张,珍珠港事件才促使两国爆发冲突。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从“黑船事件”开始,美国就一直在背后支持日本的侵华行为。日本近代的对华侵略可以追溯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而参与这一行动策划的其中一个关键人物竟然是美国的李仙得。在甲午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在外交上支持日本,还通过军火贸易为其提供了大量援助。美国的媒体也大力宣传这场战争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将日本塑造为“文明”的代表。而在中国境内,美国驻华领事馆更是公开庇护日本间谍,这些举动显示出美国实际上早就对日本的侵华行动持默许态度,甚至是支持的立场。
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美国再次选择明确站在日本一方。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公开宣称:“日本是在为美国而战,反对俄国的扩张。”即便是到了1931年至1941年间,美日之间的贸易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而日本所需的侵华物资中,54.4%来自美国。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也毫不掩饰地说:“日本的侵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援助至关重要,如果断绝援助,或许会迫使日本停下侵略步伐。”
因此,从“黑船事件”到二战爆发,美国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动。虽然美国时不时口头上表态支持中国,但实际上始终站在了日本一方。正如1938年,美国31名议员联合声明时所指出的:“我们说日本有德意两大盟友,但实际上,我们才是日本最亲密的盟友。”美国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一方面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的潜力,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体量过于庞大,难以完全控制和扶持。因此,美国最终决定将“开辟东方市场的钥匙”交给日本,通过日本的侵略,中国的财富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进入二战后期,美国的战略思路愈发清晰。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中明确表示,美国将把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亚洲的战略支点。美国陆军部长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摧毁日本的战争潜力,但同样也要重视日本和平潜力的培育。美国的占领政策不仅仅是为了遏制日本,更重要的是扶植一个强大的日本政府。由此可见,美国对日本的扶持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考虑。
此外,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始终不断,尤其是在1945年至1951年间,美国的援助物资总额远远超过了日本复兴金融贷款的五倍之多。这种扶持不仅是在战后开始,甚至在抗美援朝之前的时期,美国就已开始向日本提供经济支持。因此,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实际上是战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美国不大力支持蒋介石政府,而选择扶持曾经的敌国日本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庞大,其资源潜力巨大,但同样也难以完全控制。一旦中国崛起,它必然会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因此美国不可能将中国作为战略重点。其次,西方精英普遍对中国心存偏见,像乔治·凯南等人曾公开表示,中国缺乏足够的工业化潜力,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因此不可能成为美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反,日本则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工业化潜力,拥有坚韧的民族精神,且与美国有着较长时间的历史渊源。尽管二战时美日之间的敌对仅持续了短短四年,但许多美国人始终认为日本只是在二战中走错了路。因此,美国认为,日本依然是其在东亚战略中的重要基石,理应得到美国的支持。
最终,美国将日本扶植成其在东亚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并将其作为实施东亚战略的核心力量。回顾美日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941年之前,两国关系更接近于盟友或准盟友,真正的敌对状态仅存在于1941年至1945年间。尽管如此,基于长期的“友好”关系,战后美日能够迅速恢复合作,且美国继续支持日本的复兴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