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孔子在中国古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身处高位2000多年,其思想基本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孔子作为老师,面对不听话学生,也会口不择言,损人功力让现在老师望尘莫及。有一次,孔子因为和学生宰予意见相左,情急之下便说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此话一出,便流传2000多年,堪称骂人典范。
宰予生平
宰予在老师心中就是典型的“熊学生”,喜欢和老师争辩唱反调,经常引得孔子生气。宰予比孔子小将近三十岁,孔门十哲和十三贤人之一,后世备受推崇,被加封多种称号,有“临淄公”、“齐公”、“先贤宰予”……和老师备受赞赏的颜回不同,宰予可能是孔子骂得最多的学生,典型招骂体质。
为何招骂,其实和宰予性格有关,宰予在课堂就喜欢和孔子唱反调。孔子说什么,宰予就反驳什么,经常“怼”得老师哑口无言。虽说宰予喜欢和自己唱反调,但孔子还是爱护有加,周游列国也带着宰予,还派其出使齐、楚两国。周游途中,有宰予和自己逗乐打趣,也显得不那么无聊。
可惜后来,宰予在齐国当官,因为田常叛乱,死于非命。宰予之死令人惋惜。
此话出处
作为“问题学生”,宰予白天上课睡觉,《论语》记载“宰予昼寝”。结果不幸被老师看到,孔子气急便说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朽木没有被雕琢的可能,粪土所堆砌墙壁也无粉刷的必要。孔子认为宰予完全没救,骂人还如此委婉,孔子果然和普通人不同。
骂完这句,孔子气还没消,接着说了一句:“以前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但是你宰予知错不改,看来我以后不能光看别人说什么,还要看做了什么”。因为宰予,孔子连自己行为习惯都想改正。宰予并非是颜回那样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是有着很多小毛病。如果仅因为此事就完全否定宰予,那就过于片面。
宰予或许学习不行,却有着质疑精神,从孔子和宰予的辩驳中可以窥探一二。
孔子和宰予对话
争论一:关于孝。孔子特别重视孝道,主张父母身死后,子女需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后世之人尤其是士大夫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张居正因为政务未回家守孝,成为日后被攻击的把柄。但是宰予却不这么看,宰予认为守孝三年会造成礼崩乐坏,庄稼也会因此废弃。对此孔子反驳道:“父母身死,你却好吃好喝,于心何忍?”
结果宰予这个憨憨回到:“我很心安”。气的孔子无话可说,只说了一句:“你要是觉得心安理得,你就这么办”。孔老夫子说完这句,还是气不过,又说了一句:“子女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你为父母守孝三年却不乐意”。其实宰予并非无情之人,他认为孝存在于儿女心里,只要心有孝道即可,不用拘泥于固定程序,但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
《论语》中,每次轮到宰予出场,基本都是被训斥的场景,出现五次就被训斥五次。总之,宰予就是孔子教训其他学生的反面教材。甚至有一次宰予问孔子:“如果井里掉进去一个仁者,后面由来一个仁者是否要跳下去?”从此事可以看出,宰予有钻研精神,也能质疑既定规则。
按照儒家标准评判宰予,其肯定不是好学生,就光上课睡觉这一点就触犯课堂规则。儒家讲究学生一板一眼,遵从礼仪规范,而宰予却并非传统学生。宰予关于孝的质疑就很有道理,但有时也会触及孔子底线,引起老师不满,以至于《论语》关于宰予记载都是其不听话居多。
以宰予后世地位来说,肯定有诸多贡献,只不过宰予性格比其他同学大胆,敢于挑战权威。
结语:
孔子和学生相处,并不强制学生和自己意见一致,而是由学生畅所欲言。尤其是教育学生,严格践行因材施教,学生不同,教育方针和策略也不一样。但是孔子晚年,儿子孔鲤和弟子颜回相继去世,其深受打击,不久便与世长辞葬于泗水岸边。孔子弟子、弟子后人把孔子与学生言论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所以,今人才能从书中看到孔子与弟子的趣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