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到,先秦郑国名医扁鹊经常游走天下、悬壶济世。有年,扁鹊行医路过齐国,恰巧齐国的君主蔡桓公(即齐桓公,根据法家韩非子的说法,因此时齐国都城设在上蔡,史上也称蔡桓公)。蔡桓公早就对扁鹊的医术有所耳闻,毕恭毕敬地热情款待扁鹊。毕竟,扁鹊是名医,著名的“养生专家”,整个战国医学排行榜名列榜首。蔡桓公又是那么大的“干部”,也十分仰慕医学养生之道。
哪成想,二人相对谈笑之间。扁鹊察觉蔡桓公气色神韵不佳,故而进谏道“侯爷似乎身体有异样,不及时调理恐怕将危及生命”。蔡桓公辩解道“寡人日食三斗,哪来的疾病,先生说笑啦”。接待会结束后,蔡桓公脸色深沉对下属说道“医生都是唯利是图,都是忽悠患者显示自己医术高明”。蔡桓公说这样的话,也是人之常情,怎么说也是一方霸主,让一个云游医生当着众人面说自己有病,确实有失诸侯颜面。
扁鹊辞别齐国,继续云游。半年之后,返乡回郑国的路上,再次经过齐国。出于医者仁心,扁鹊想去见见蔡桓公劝谏一下去年的事情。朝堂之上,扁鹊再次去蔡桓公说“君侯的疾病在肠道,再不医治唯恐成患”。蔡桓公一听,十分不高兴,心想这个扁鹊怎么老想咒死我,便回绝道“先生多虑,寡人身体没有毛病”。
扁鹊小住几日,准备启程回郑国。临行之际,还是对蔡桓公的身体不放心,便跑去找蔡桓公。没成想,还没等自己开口,侯爷直接怼一句“先生莫虑,寡人很好”。扁鹊只好摇头作罢,施礼告辞。故事的结局,咱们大家都知道,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有着明确交代。扁鹊归国不久,蔡桓公突然一病不起,慌忙之中的蔡桓公想起扁鹊,赶紧命令手下持重金召见扁鹊,扁鹊见到使者,说这样一番话: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君侯的疾病尚在毛孔,可以外敷沐浴;在皮肤的时候,可以用针灸配合服药;在肠胃的时候,可以用汤药;如今疾病都跑到骨髓里,我扁鹊实在也没有办法。就这样,想当年没有命丧王室窜乱的公子小白,躲过谋臣管仲的冷箭,成就春秋五霸的伟业,最终命丧无形无色的疾病,实在令人叹息万分。
无所闻不足以为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是儒家最为激进的代表人物之一,向来以言辞激烈著称。齐桓公的后代齐宣王召见孟子咨询国事,齐宣王原本想向孟子展示一下祖宗的丰功伟业,便拿春秋五霸排名一二的齐桓公和晋文公说事。孟子根本不吃这套,直接怼齐宣王说,仲尼(孔子)没有跟自己的门徒说过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所以我从未听过此二人。孟子绝不是孤陋寡闻。实则暗指齐桓公和晋文公虽然杀伐决断不可一世,实质上就是个谋权篡位的小人。
齐宣王也不傻,你想能干到一方诸侯智商肯定不低。便追问孟子,什么才算是王道,“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你要保护好自己的臣民,除此别无他法。按照孟子的说法,保境安民则称之为德,则可以为王道。齐桓公明明做到齐国不让外界侵略,为何依然不能成为孟子所说的王道。
因为孟子的王道是一种大道。不仅仅是齐桓晋文之辈,仅仅为了个人的野心,而进行内修政务,外御敌国。最后,孟子给出的结论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达到让境内的老年人都能穿上绫罗绸缎,吃上“梅菜扣肉”,没有挨饿挨冻的百姓,何愁不能混一天下。
孟子之所以鄙视齐桓公,最主要的根源是齐桓晋文与儒家的说辞相互对立。儒家提倡王道,齐桓晋文是霸道。霸术是以法家和纵横家为核心思想,目的是通过对外征讨、对内法令严明来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儒家的王道更多地倾向于柔仁之术,倡导以君王的德行来感化天下,以德为主,辅之以法。
所以,由仲尼的时代,便流传一句话“仲尼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春秋是孔子唯一一部亲笔亲著的书籍,以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种种乱象为例子,加以批判当时“君臣父子纲”丧失的社会乱象。
结语
读史君认为:孟子所言,也绝非完全正确,所鄙视齐桓晋文之处,自有公允失衡。齐桓晋文是特殊时代的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霸道是一种途径和手段,王道是一种结果。孟子将王道置之于前,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参考文献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韩非子·喻老》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