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即位时,距离清朝入关不过17年时间,清朝局势尚未稳定。鳌拜结党擅权,郑成功虎视东南,葛尔丹雄踞西北,吴三桂坐拥云贵,俄国沙皇觊觎北方。随着这些难题的化解,堆砌出了康熙朝的武功盛世,然而连年用兵却造成了国库空虚,至康熙朝末期,国库亏空达到800万两白银。
在清朝276年历史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号称“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巅峰时期。康熙开创了稳定一统的政治局面,奠定了盛世的基础。虽然康熙本人被称为“千古一帝”无可厚非,但从民生经济方面来说,康熙朝末期吏治涣散、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离盛世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留给雍正的其实是一个烂摊子,可以说康熙的“武功”,加上雍正的“文治”,才是把清朝推向巅峰的主因,而乾隆只是坐享雍正朝的红利而已。雍正是位特立独行的皇帝,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勤政,堪称清朝最勤勉的帝王;其二是痛恨贪腐,这方面和朱元璋有一拼。但与朱元璋对贪官大开杀戒不同,雍正有其独特的治理之道。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即位不到一个月的雍正并没有安心过年的打算,而是连发11道诏书,开启了雍正朝的铁腕治世。雍正在位13年,通过励精图治,一度使国库盈余六千万两白银,至雍正驾崩,留给乾隆的国库储备仍在五千万两之上。从亏空800万到盈余6000万,雍正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铁腕追查官员贪腐,追补各地钱粮亏空。对于查实有贪腐行径的官员,采取免官革职、补缴亏空、抄家充公等措施。在具体的执行上,与之前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康熙时期,对于贪官并不立即免职,而是要求他们在任上弥补亏空,这样问题就来了,贪官们当然不会自己拿钱出来弥补,而是摊派到百姓身上,加重百姓的负担。现在一发现贪腐立即革职,失去了权力的官员就只能自掏腰包了。
对于还不起的贪官,采取连带措施,就算官员畏罪自杀,人死帐也不能销,贪官的家人要接着还。最后贪官还免不了被抄家斩首,财产全部充公。曹雪芹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江宁织造,雍正六年之前,曹雪芹都是过着锦衣纨绔、风流富贵的生活,之后曹家因为亏空被抄,从此家族败落,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除了清理钱粮亏空,打击腐败官员,雍正朝还有一项重要措施,那就是火耗归公。自明朝开始,官府征收民税时,还要加收火耗,火耗就是散碎银两重新熔铸时产生的损耗。这部分火耗在各地官府上缴国库时,是不作数的。因此很多官员就在火耗上做起了文章,任意加派,严重的甚至一两银子要额外增缴数钱银子的火耗,当然最后都落入了官员的口袋。
在康熙朝,火耗大多被下级用来贿赂上级,到了雍正时期,明确规定火耗也必须一并上缴归公。对于火耗的用途也有严格规定,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用来额外补贴官员俸禄,称为“养廉银”,一份作为公共用途,一份用来弥补财政亏空。惩戒贪腐和火耗归公,这两种措施是将官员的不义之财重归国家财政,第三种措施则是把原先游离在征税体系之外的特权阶层,划归到征税人群中来,这就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原先征税对象仅限于百姓,而官绅阶层不用当差和交税。现在官绅们也要和百姓一样当差交税,不愿当差的就用银钱来抵。对于百姓阶层的税收也改为摊丁入亩制,由过去的人头税改为按土地亩数征收,这样就减轻了土地较少而家中人口较多的农户负担,征税制度更加合理。
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奠定了清朝盛世的财政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康熙拓荒,雍正种树,乾隆摘桃。雍正朝取消了人头税,对于清朝人口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摊丁入亩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从雍正朝开始,中国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到乾隆中期首次突破三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