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谈历史的话,刘备还真没有跑。
就在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战事胶着之时,汝南黄巾刘辟、龚都这些人起兵响应袁绍,攻打曹操后方(颍川许都),袁绍则派处刘备率军增援汝南。——这是明明白白的事。
《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那些信誓旦旦地认为是刘备主动逃离袁绍阵营的说法,应该是混杂了演义故事。这就是我说过的,“用演义混杂历史”解读出“新历史”的例子。
演义故事的改编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对官渡之战时,刘备与关羽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极具戏剧性。当时刘备从徐州逃至河北,归了袁绍,关羽则投降了曹操(名义上是:降汉不降曹),然后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两次出战,分别斩了袁绍两员大将:颜良、文丑。
河北那边,袁绍痛失两员大将,一度对刘备心生怨恨,差点要把刘备砍了泄愤。
《三国演义》第26回: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袁绍大怒,骂曰:“大耳贼焉敢如此!”少顷,玄德至,绍令推出斩之。
刘备不慌不忙地向袁绍辩解说:这是曹操的离间计啊!曹操故意派关羽斩文丑,想以此激怒明公(袁绍),借明公之手除掉我(刘备)啊!
袁绍想想也是,毕竟人死不能复生,自己麾下将领武功稍逊,打不过关羽,自己却要杀关羽义兄泄愤,未免说不过去,所以袁绍也就算了。
然后刘备又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写信给关羽,让关羽来投奔袁绍阵营,这样可以反过来帮忙对付曹操。袁绍觉得这主意不错,答应了刘备。这事才算翻篇。
后来关羽与刘备相会也颇为复杂,罗贯中借孙乾之口说出刘备脱离袁绍的事:
乾曰:“刘辟、龚都自将军回兵之后,复夺了汝南,遣某往河北结好袁绍,请玄德同谋破曹之计。不想河北将士各相妒忌,田丰尚囚狱中,沮授黜退不用,审配、郭图各自争权。袁绍多疑,主持不定。某与刘皇叔商议,先求脱身之计。今皇叔已往汝南会合刘辟去了,恐将军不知,反到袁绍处,或为所害。特遣某于路迎接将军,幸于此得见。将军可速往汝南,与皇叔相会。”
在这段话中,刘备看出袁绍阵营中的种种弊端,所以才和孙乾合谋,定了脱身之计,去了汝南。
综上“刘备主动脱离袁绍”,理由无非三点:
刘备想和关羽会合;袁绍差点要杀刘备泄愤,刘备在袁绍处有生命危险;袁绍军内部斗争严重。
所以说,刘备要跑,要主动脱离袁绍,这是演义故事,绝不是历史记载。
官渡形势分析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曹操奇袭乌巢”,位于官渡的袁绍军营继而发生张郃叛变,导致袁绍军全面崩溃。
在此之前,曹操可以说是处于劣势的。
《三国志·武帝纪》: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许攸来投曹操时,曹操军的军粮严重不足,这缺粮的事在史书上多有记载,例如《荀彧传》中提到曹操考虑由于军粮不足,不如干脆弃守官渡,退兵防守许都。在《曹瞒传》中,曹操承认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
如此,可以说,在许攸来投奔曹操之前,官渡的局势是对袁绍有利的。甚至曹操这边很多人私下给袁绍写信示好,曹操在官渡得胜之后,还把这些信件烧了,安抚众人。
《三国志·武帝纪》: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由此,从史书上看:刘备去汝南,是袁绍的战略安排,并不是刘备主动申请的结果,在战略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刘备无法预见袁绍居然会在官渡战败。
刘备的汝南持久战
建安五年(200年)年末,就在袁绍军在官渡崩盘之时,身在汝南坚持反曹作战的刘备、刘辟,仍然坚持着,他们并没有放弃。
袁绍军也只是退回黄河北岸,曹操军追击到黄河南岸。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操击败了苍亭的袁绍军,袁绍这才正式全线撤退。曹操则是在九月返回许都。
在这大半年时间里,刘备仍然在汝南“打游击”,曹操先派蔡阳前去讨伐刘备,也被刘备击败;等到年末,曹操亲自来会会老朋友刘备,刘备这才败出汝南,转投荆州牧刘表去了。
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
历史上的刘备,在官渡之战时是袁绍的盟友,反曹操的“急先锋”,他去汝南是配合袁绍作战的战略安排,并非刘备认为袁绍必然要输。
所谓刘备“眼光高明”,“预见袁绍要输”,“跑一路坑一路”,这些都是拿演义故事混杂历史记载后开的脑洞。
笔者以为,请把历史还给历史,把演义还给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