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6个嫔妃殉葬朱元璋,3岁小公主说了这样一句话,唯有她母亲幸免
迪丽瓦拉
2025-09-24 15:04:12
0

“皇上驾崩了!”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应天府(今南京)皇宫内,传来一声尖锐且带着几分凄凉的太监呼喊,声声震动了整个宫殿。

紧接着,后宫中响起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悲痛欲绝,令人心碎。

如果你以为这些哭声是因为皇上永远离开而发自内心的哀伤,那你就错了。朱元璋那一年已年逾七十,身体大不如前,早已不能满足后宫妃嫔们所谓“正常”的宠爱与关怀。

虽然他依旧每天晚上召集妃嫔“临幸”,但所谓“临幸”无非是各种折磨的变相,令妃嫔们苦不堪言。

如今,太祖皇帝终于离世,多数妃嫔反而感到如梦初醒,谁还会真心为他的死而哀伤呢?

妃嫔们痛哭的真正原因,是此前宫中流传的恐怖传闻:朱皇帝一旦去世,她们这些妃嫔必须陪葬殉葬。

蝼蚁虽小,却极力求生。即使身处高墙深宫、生活艰难,妃嫔们也宁愿活着,也不愿随皇帝一起走那条死路。

因此,当得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宫中瞬间弥漫起绝望和恐惧,妃嫔们忍不住哭泣,泪如雨下。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声名显赫,在于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罕见的真正出身布衣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身份虽然卑微,但他曾是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派出所长,算是体制内人员。起兵前,他甚至可以无偿进餐,欠账也没人追究。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原是卖草鞋的小商贩,表面看似平民,实际上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中山靖王刘胜,血统尊贵,无人敢轻视,且生活相对稳定,有固定收入。

明末大顺皇帝李自成同样出身社会底层,虽是农民起义领袖,但他曾在驿站工作,算是公家人员。

因此,李自成在村中混得还算不错,结婚时不费力气就娶得韩金儿这位美丽少女,生活尚算安稳。

而朱元璋则截然不同,他的出身极为贫寒凄惨,可谓苦难重重。

他的祖辈家境贫寒,常年拖欠朝廷赋税,早已被元朝列入黑名单,限制高消费。

但其实根本不需要限制,他家穷得叮当响,家徒四壁,无一砖瓦。为了生存,朱元璋吃尽了人间苦头。别的孩子还在读书,他却顶着烈日去山上放牛,受尽地主的欺辱。

为了活命,他还曾入寺为僧,忍受过严苛和尚的折磨。甚至拿着打狗棍,四处乞讨,靠讨饭度日。

父母去世时,朱元璋和兄弟们甚至没钱买块巴掌大的地儿给他们安葬。至于娶妻,他只能奢望。封建时代男孩一般十五岁左右成家,朱元璋到了二十多岁仍是光棍,连传宗接代的基本愿望都未实现。

直到25岁那年,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才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才告别单身。

说来,朱元璋的一生比黄连还苦,在所有开国皇帝中,只有他是真正出身社会底层的平民。这样一个纯正布衣,却成功推翻元朝残暴统治,成就了传奇般的皇帝之路,令人难以置信。

正因如此,朱元璋在中国皇帝中占据特殊地位。

他之所以声名远扬的另一个原因,是他铁血无情的性格。

经历过极端贫苦的朱元璋,本该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宽宏大量,宽容天下,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感,成为皇帝后,他用极端严厉和高压的统治来掩盖这种自卑。

此外,因曾受地主和官僚的残酷压迫,朱元璋心中埋下强烈的报复情绪。他认为,自己成为皇帝后必须以牙还牙,让官员们生活在恐惧中,这是一种公平和必然的因果。

过去是你们欺负我朱元璋,踩在我头上作威作福;如今轮到我对付你们,这不过是天意安排,理所应当。

殉葬制度源自古代奴隶制社会,是极端野蛮的陋习。

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活着时压迫奴仆,死后害怕孤独,便要求奴仆一同随葬,以便在阴间陪伴自己。

他们坚信人死后并非彻底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殉葬最早始于商朝,周朝继承并大力推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普遍盛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礼俗。

《墨子·节葬》记载:春秋战国时,天子和国王死后,常有数十到数百人陪葬。

威风凛凛的将军们也不例外,陪葬人数最多时达到数十人,最少也有十几人。当时人们愚昧落后,不讲人道,谁都要攀比模仿。

不过随着文明进步,殉葬制度受到挑战,部分地区开始用陶俑、木俑替代活人殉葬,以图心理安慰。

唯独以残暴著称的秦国君王仍乐此不疲,如秦缪公死时,竟殉葬了170人。秦始皇葬礼更甚,专家保守估计至少有500人随葬。

到了汉代,殉葬基本废止。汉高祖刘邦去世时,明确禁止活人殉葬。

原因简单,汉朝想与秦暴政划清界限,皇帝死后改为让王公贵族亲属陪葬,表示尊重生命。

此后,东汉时期几乎无殉葬案例。权倾一时的魏王曹操临终前嘱托妻妾自力更生,不随葬,而是定期去墓前奏乐舞蹈,陪伴自己,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曹操虽非皇帝,但其权势等同于皇帝,说明殉葬制度已不复存在。

宋朝更强调“薄葬”,皇帝既不允许人殉,也反对奢侈陪葬。

因此,盗墓者多对清代皇陵感兴趣,而对宋代皇陵鲜有觊觎,因为宋陵简朴寒酸,毫无吸引力。

元朝统治者除成吉思汗外,极少实行殉葬。入主中原后,为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入乡随俗,禁止殉葬,以免激起汉族士大夫反感。

元朝虽偶有民间殉葬现象,官家基本不参与。

朱元璋早年贫困时,街上女子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多看一眼便遭辱骂:“臭小子,看什么看,恶心!”这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他认为那些官家女子虚荣势利,极为可恶。

当了皇帝后,除了马皇后,他从未真心爱过任何妃子,那些所谓的宠幸不过是生理和权力需求的体现。

他认定妃嫔们爱得的并非他本人,而是他的皇权。一旦龙袍卸下,她们也会无情抛弃。

朱元璋内心根本未将妃嫔视为平等的情感伴侣,只把她们看作权力的附属品。

据《李朝实录》记载,有一日朱元璋巡宫时,见一嫔妃笑得弯腰,与姐妹们嬉笑。

朱元璋勃然大怒,揪住她头发,狠狠扇了两记耳光,接着用脚猛踩其腹部。

那妃子惨叫几声,便香消玉殒。

原因是,这女人平日对他战战兢兢,背地却如此放肆,犯了欺君之罪。

可见朱元璋对妃嫔非但不怀柔,反而充满敌意和成见。

尚未驾崩,他已下令让妃嫔陪葬,实质上是一种报复。

有人说朱元璋此举是防止外戚干政,但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诏书明确写道:无子嗣者须殉葬。

没有子嗣即无皇位继承者,亦无宫廷地位,怎能干预朝政?

这就是说,只有为朱元璋生下男孩的妃嫔才算功臣,值得留存,其他人都要随他一同离去。

据此,38名妃嫔被指定,由凶狠的太监执行处决。

其中晚年最宠爱的女儿宝庆公主生母张美人也被列入名单,要陪葬太祖。

不过名单未对外公布,张美人不知情,带着3岁的宝庆公主前来看望奄奄一息的朱元璋。

宝庆公主天真地拉了拉父皇的衣袖:“父皇,您怎么还不起床呀?”

朱元璋虚弱回答:“父皇病了。”

宝庆公主又安慰道:“没事的,睡一觉就好了,我以前生病也是这样。”

这纯真的话语如一股暖流,温暖了朱元璋冰冷的心灵,唤醒他仅存的良知,两行浑浊泪水滚落面颊。

朱元璋随后悄悄召见贴身太监,修改遗诏,留下张美人照料幼小的宝庆公主。

明英宗继位后,宣布废除这残酷的人殉制度。

清朝皇太极时期,殉葬制度曾短暂复活,但至康熙登基,彻底废除这一落后残酷的陋习,将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参考史料:《史记·秦本纪》《明史·后妃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在隋唐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而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秦琼。秦琼曾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士兵,他性格豪爽...
原创 古... 在中国的历史上,移民实边政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治边战略,尤其在清朝时期尤为显著。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既有...
战争作为文化的历史 图片由 Ancient Origins 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战士文化。它随时间和地...
原创 世... 提到国家的分裂,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战火纷飞与无尽的争斗,毕竟“分裂”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不...
原创 定...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书中人物之多令人咋舌,其中不乏身世显赫的英...
原创 山... 南合并了莱芜,也没有改变局面。那山东省会为何是济南,而不是青岛? 【山东】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古玩骗局崩盘!年轻人用科技“反... 潘家园的夜晚灯火通明,却映照着两个割裂的世界。摊位前,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摄“100块勇闯潘家园”的Vl...
原创 皇...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够享有如此高的评价,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他在抗击...
原创 夏... 翻开中国历史,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赫然在目:夏朝约470年,商朝554年,周朝更是以791年的国祚高居...
原创 刘... 自古英雄辈出,但真正能以德服人、以智励世的英雄却屈指可数。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其神机妙算、智...
原创 他... 前言 爱新觉罗延信这个名字,在清史中显得有些尴尬。说名气吧,远不如康熙的儿子们那样家喻户晓;说功劳...
原创 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是后人对我国历史上两位杰出军事家的经典评价。诸葛亮的智慧和才智...
原创 阿... 秦朝的阿房宫,这座曾被传颂为富丽堂皇、奢华无比的宫殿,在历史长河中一度成为了秦帝国的象征。它的辉煌和...
原创 吕...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确保精彩内容不错过,随时都可以轻...
原创 他... 在民国时期,社会局势波云诡谲,想要在这寸土寸金的时代中成为一方领军人物,须得有两样东西:强大的武力或...
原创 清... 前言 1720年,正值清朝康熙年间,西南边陲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悄然上演。这不仅是西藏历史的转折点,...
《南京大屠杀档案》首次完整入藏... 202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80周年。当天,“珍爱和平”中日民间...
原创 吕... 吕布的辕门射戟事件,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描写,也是《三国志》里确凿的历史记载。传说中,吕布在一...
希腊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近现... 王以欣 南开大学历史系讲师 王敦书 南开大学历史教授 一 古代观点概述 古希腊人对神话和历史并不明确...
原创 杨... 杨守谦,明朝中期的著名官员,原籍徐州,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其父杨志学是弘治六年的进士,曾任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