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6个嫔妃殉葬朱元璋,3岁小公主说了这样一句话,唯有她母亲幸免
迪丽瓦拉
2025-09-24 15:04:12
0

“皇上驾崩了!”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应天府(今南京)皇宫内,传来一声尖锐且带着几分凄凉的太监呼喊,声声震动了整个宫殿。

紧接着,后宫中响起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悲痛欲绝,令人心碎。

如果你以为这些哭声是因为皇上永远离开而发自内心的哀伤,那你就错了。朱元璋那一年已年逾七十,身体大不如前,早已不能满足后宫妃嫔们所谓“正常”的宠爱与关怀。

虽然他依旧每天晚上召集妃嫔“临幸”,但所谓“临幸”无非是各种折磨的变相,令妃嫔们苦不堪言。

如今,太祖皇帝终于离世,多数妃嫔反而感到如梦初醒,谁还会真心为他的死而哀伤呢?

妃嫔们痛哭的真正原因,是此前宫中流传的恐怖传闻:朱皇帝一旦去世,她们这些妃嫔必须陪葬殉葬。

蝼蚁虽小,却极力求生。即使身处高墙深宫、生活艰难,妃嫔们也宁愿活着,也不愿随皇帝一起走那条死路。

因此,当得知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后宫中瞬间弥漫起绝望和恐惧,妃嫔们忍不住哭泣,泪如雨下。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声名显赫,在于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罕见的真正出身布衣的皇帝。

汉高祖刘邦身份虽然卑微,但他曾是亭长,相当于今天的乡派出所长,算是体制内人员。起兵前,他甚至可以无偿进餐,欠账也没人追究。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原是卖草鞋的小商贩,表面看似平民,实际上出身名门望族,祖上是中山靖王刘胜,血统尊贵,无人敢轻视,且生活相对稳定,有固定收入。

明末大顺皇帝李自成同样出身社会底层,虽是农民起义领袖,但他曾在驿站工作,算是公家人员。

因此,李自成在村中混得还算不错,结婚时不费力气就娶得韩金儿这位美丽少女,生活尚算安稳。

而朱元璋则截然不同,他的出身极为贫寒凄惨,可谓苦难重重。

他的祖辈家境贫寒,常年拖欠朝廷赋税,早已被元朝列入黑名单,限制高消费。

但其实根本不需要限制,他家穷得叮当响,家徒四壁,无一砖瓦。为了生存,朱元璋吃尽了人间苦头。别的孩子还在读书,他却顶着烈日去山上放牛,受尽地主的欺辱。

为了活命,他还曾入寺为僧,忍受过严苛和尚的折磨。甚至拿着打狗棍,四处乞讨,靠讨饭度日。

父母去世时,朱元璋和兄弟们甚至没钱买块巴掌大的地儿给他们安葬。至于娶妻,他只能奢望。封建时代男孩一般十五岁左右成家,朱元璋到了二十多岁仍是光棍,连传宗接代的基本愿望都未实现。

直到25岁那年,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才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才告别单身。

说来,朱元璋的一生比黄连还苦,在所有开国皇帝中,只有他是真正出身社会底层的平民。这样一个纯正布衣,却成功推翻元朝残暴统治,成就了传奇般的皇帝之路,令人难以置信。

正因如此,朱元璋在中国皇帝中占据特殊地位。

他之所以声名远扬的另一个原因,是他铁血无情的性格。

经历过极端贫苦的朱元璋,本该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宽宏大量,宽容天下,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感,成为皇帝后,他用极端严厉和高压的统治来掩盖这种自卑。

此外,因曾受地主和官僚的残酷压迫,朱元璋心中埋下强烈的报复情绪。他认为,自己成为皇帝后必须以牙还牙,让官员们生活在恐惧中,这是一种公平和必然的因果。

过去是你们欺负我朱元璋,踩在我头上作威作福;如今轮到我对付你们,这不过是天意安排,理所应当。

殉葬制度源自古代奴隶制社会,是极端野蛮的陋习。

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活着时压迫奴仆,死后害怕孤独,便要求奴仆一同随葬,以便在阴间陪伴自己。

他们坚信人死后并非彻底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殉葬最早始于商朝,周朝继承并大力推行,春秋战国时期更是普遍盛行,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礼俗。

《墨子·节葬》记载:春秋战国时,天子和国王死后,常有数十到数百人陪葬。

威风凛凛的将军们也不例外,陪葬人数最多时达到数十人,最少也有十几人。当时人们愚昧落后,不讲人道,谁都要攀比模仿。

不过随着文明进步,殉葬制度受到挑战,部分地区开始用陶俑、木俑替代活人殉葬,以图心理安慰。

唯独以残暴著称的秦国君王仍乐此不疲,如秦缪公死时,竟殉葬了170人。秦始皇葬礼更甚,专家保守估计至少有500人随葬。

到了汉代,殉葬基本废止。汉高祖刘邦去世时,明确禁止活人殉葬。

原因简单,汉朝想与秦暴政划清界限,皇帝死后改为让王公贵族亲属陪葬,表示尊重生命。

此后,东汉时期几乎无殉葬案例。权倾一时的魏王曹操临终前嘱托妻妾自力更生,不随葬,而是定期去墓前奏乐舞蹈,陪伴自己,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曹操虽非皇帝,但其权势等同于皇帝,说明殉葬制度已不复存在。

宋朝更强调“薄葬”,皇帝既不允许人殉,也反对奢侈陪葬。

因此,盗墓者多对清代皇陵感兴趣,而对宋代皇陵鲜有觊觎,因为宋陵简朴寒酸,毫无吸引力。

元朝统治者除成吉思汗外,极少实行殉葬。入主中原后,为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入乡随俗,禁止殉葬,以免激起汉族士大夫反感。

元朝虽偶有民间殉葬现象,官家基本不参与。

朱元璋早年贫困时,街上女子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多看一眼便遭辱骂:“臭小子,看什么看,恶心!”这在他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他认为那些官家女子虚荣势利,极为可恶。

当了皇帝后,除了马皇后,他从未真心爱过任何妃子,那些所谓的宠幸不过是生理和权力需求的体现。

他认定妃嫔们爱得的并非他本人,而是他的皇权。一旦龙袍卸下,她们也会无情抛弃。

朱元璋内心根本未将妃嫔视为平等的情感伴侣,只把她们看作权力的附属品。

据《李朝实录》记载,有一日朱元璋巡宫时,见一嫔妃笑得弯腰,与姐妹们嬉笑。

朱元璋勃然大怒,揪住她头发,狠狠扇了两记耳光,接着用脚猛踩其腹部。

那妃子惨叫几声,便香消玉殒。

原因是,这女人平日对他战战兢兢,背地却如此放肆,犯了欺君之罪。

可见朱元璋对妃嫔非但不怀柔,反而充满敌意和成见。

尚未驾崩,他已下令让妃嫔陪葬,实质上是一种报复。

有人说朱元璋此举是防止外戚干政,但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诏书明确写道:无子嗣者须殉葬。

没有子嗣即无皇位继承者,亦无宫廷地位,怎能干预朝政?

这就是说,只有为朱元璋生下男孩的妃嫔才算功臣,值得留存,其他人都要随他一同离去。

据此,38名妃嫔被指定,由凶狠的太监执行处决。

其中晚年最宠爱的女儿宝庆公主生母张美人也被列入名单,要陪葬太祖。

不过名单未对外公布,张美人不知情,带着3岁的宝庆公主前来看望奄奄一息的朱元璋。

宝庆公主天真地拉了拉父皇的衣袖:“父皇,您怎么还不起床呀?”

朱元璋虚弱回答:“父皇病了。”

宝庆公主又安慰道:“没事的,睡一觉就好了,我以前生病也是这样。”

这纯真的话语如一股暖流,温暖了朱元璋冰冷的心灵,唤醒他仅存的良知,两行浑浊泪水滚落面颊。

朱元璋随后悄悄召见贴身太监,修改遗诏,留下张美人照料幼小的宝庆公主。

明英宗继位后,宣布废除这残酷的人殉制度。

清朝皇太极时期,殉葬制度曾短暂复活,但至康熙登基,彻底废除这一落后残酷的陋习,将其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参考史料:《史记·秦本纪》《明史·后妃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春...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代拉开序幕,在这近三百年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
原创 在... 人们都知道,1949年人民解放军正式确定了兵团编制。那一年,人民军队迅速成立了16支具有对抗能力的一...
原创 民... 结婚,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的确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嫁得好与嫁得不好,往往会导致人生轨迹的天差地别。而...
原创 从... 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是苏联的元老级人物,他们曾与列宁并肩作战,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
原创 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马岱和马超这对兄弟最初确实来自西凉,这片位于边塞的地方,曾以强大的军事...
原创 康... 大清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中旬,黄河两岸的寒风已经刺骨。在山东济宁的河道总督府里,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靠...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风云变幻、局势动荡。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许多英才纷纷涌现,成为了历史的...
原创 建... 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武将的忠诚问题。在建文帝的时期,他没有一个绝对忠诚的嫡系势力!实际上,如果李景隆...
原创 慈... 清朝晚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势如日中天。在慈禧去世的那一年,虽然末代皇帝溥仪仅仅是一个三岁的孩子,...
原创 要...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诸葛亮没有屡次主动发动攻打魏国的战争,蜀国就算不立刻灭亡,也几乎逃不掉灭亡的命运,...
原创 穿... 古代要是有人考上秀才,算不算“光宗耀祖”?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读书人”嘛,又不是当大官,能有多厉...
原创 中...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破梗刚被高市早苗翻出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直接甩了句日语:敢伸手,就砍...
原创 陈... 陈诚是国民党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被誉为“小委员长”,他在台湾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6...
原创 5... 1959年的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建设阶段,社会氛围严谨得很,干部家庭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开国中将詹才芳...
原创 魏... 魏延为何进不了五虎上将之列?关羽和赵云都知道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刘备为何不敢让魏延担任五虎上...
原创 孝... 对于清朝这段历史,很多人比较熟悉,一方面是通过电视影视作品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史书和文献看到。有一段...
原创 四... 1945年8月15日,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终于画上句号。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在“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
原创 “...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自唐朝开始,科举制度逐步确立,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巩固了...
原创 嘉...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深远,几千年的岁月留下了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还散发着独特的...
庆阳周祖传说,穿越四千年的农耕... ▲“华夏周祖第一陵”的周先祖不窋陵 黄土高原的千年传承,如今被赋予了新生命。在陇东庆阳的黄土高原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