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12月,曹丕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受禅仪式,正式登基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与此同步,他对朝廷官制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将相国改为司徒,并且任命了华歆担任曹魏的首任司徒。华歆从此开始担任这个职务,直到231年因病去世,才由王朗继任。虽然华歆并没有显赫的才能,既不擅长指挥军队,也缺乏深厚的谋略,但他却能获得孙策、曹操以及曹丕的青睐,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一、孙策的座上宾
华歆,字子鱼,出生于平原郡高唐县,即今天的山东高唐。早年间,他与北海的邴原、管宁一起游学,三人交情深厚,人们称他们为“龙三”,其中华歆被誉为“龙头”,管宁是“龙腹”,邴原为“龙尾”。这三人的友情及其学识广博,成为当时学界的佳话。后来,华歆在高唐县担任县吏,以公正、冷静的态度处理事务,始终保持对人的尊重与客观,久而久之,声誉渐起。由于他的清正廉洁,华歆被推举为孝廉,并被任命为郎中,但因为健康原因,他不久后辞去了职务。
189年,华歆被任命为尚书郎,董卓专权后,他离开了洛阳,前往南阳避难,并开始随太傅马日磾一起安抚关东的局势。在经过徐州时,华歆接到朝廷的命令,担任豫章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华歆以其宽和治政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他的政风“清静不烦”,吏民深感其恩,纷纷爱戴他。正是在孙策攻占江东时,华歆自觉无法抵挡其势力,于是以“幅巾奉迎”的姿态向孙策表明态度,孙策也以长者的身份对待华歆,并给予他极高的礼遇,甚至将他视作上宾。
二、曹操的尚书令
200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华歆入朝,孙权最初不愿放他离开,但最终在华歆的劝说下同意了他前往许昌。临行时,华歆的旧识送行者有上千人,赠送的礼物也数以百金计,但华歆并未接受这些馈赠,而是将礼物全部存档并标明姓名,待到出发之时,再将所有的礼物退还给送行者。这种高洁的行为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尚。
到达许昌后,华歆逐步获得了高职,先后担任了议郎、参司空军事等职务,并最终升任尚书,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212年,曹操在南征孙权的过程中,取代了荀彧的尚书令职务,由华歆接任这一重要职务。作为尚书令,华歆不仅是曹操的重要助手,也显示了曹操对他的极高信任。之后,曹操称魏公时,华歆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华歆得以进一步晋升,被拜为相国,封为安乐乡侯。特别是在曹丕即位时,华歆还主持了禅让仪式,曹丕对此表示极大的欣赏,进一步重用他。
三、华歆的特殊身份
尽管华歆在政治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他的才干并未得到过多的展示,甚至连太史慈都评价他“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认为他并无治国安邦的能力。然而,华歆能够在孙策、曹操和曹丕的朝廷中获得如此重用,实际上与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密切相关。华歆不仅仅是一名政治人物,他还是当时的“名士”之一。作为游学时被誉为“龙头”的人物,华歆的学识和品行早已享誉一时。虞翻也曾称赞他“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足见他在学术界的声望。
虽然华歆缺乏军事和治国的能力,但他的名声和道德操守无疑为他赢得了大量的支持与尊敬。陈登曾称他“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华歆一生俸禄丰厚,但他并未过奢华生活,而是将所获得的赏赐分送亲朋故人,自己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家无担石之储”。尽管《三国演义》中的华歆被塑造成一个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政客,但这与历史中的华歆形象大相径庭。
华歆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没有出众的军事才能和治国智慧,凭借卓越的品德、广泛的交际和良好的名声,仍然可以在乱世中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