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日益腐朽衰微的大清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发挥得十分稳定——“屡战屡败”,不仅自汉唐以来积攒的泱泱大中华之威名荡然无存,而且在列强亮出的獠牙和贪婪的胃口面前,大清王朝忍气吞声,割地赔款,可谓屈辱之至。
刚通过明治维新尝到资本主义甜头的邻国日本眼见昔日的大清王朝这般任人宰割,于是二话没说赶紧加入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于1894年挑起了甲午战争,毫无疑问,大清王朝的发挥再次让人“意料之中”,斥巨资建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朝再一次被蛮狠地拉到了谈判桌前,签订《马关条约》,开始了屈辱地“和平”祈求之旅。
1895年,受日本人点名“指派”,大清王朝派出了御用外交大臣——李鸿章作为谈判全权代表,赴日谈判。
日方代表是革新派代表人物——伊藤博文,也算是李鸿章的旧相识,早在甲午战争开战十年前的1884年,野心膨胀的日本曾筹划着入侵朝鲜,当时大清王朝尚属朝鲜的宗主国,作为日方外交代表的伊藤博文为了日本侵略朝鲜一事,想来华与李鸿章谈判。当时的李鸿章表现得十分硬气:对日方的无理要求断然拒绝。
伊藤博文对此事耿耿于怀,因此10年后即主动挑起与大清王朝的战争,并且谈判时指名让李鸿章参加,想必也是为了一雪前耻,好好挖苦一番李鸿章。
大清与日本的谈判在日本春帆楼进行谈判。果然,在谈判中,虽然李鸿章在谈判桌前唇枪舌战、勉力为之,甚至声情并茂、苦苦哀求,但谈判桌之外的战场,大清早已失败成定局。
因此,春风得意的伊藤博文口气狂硬,面对已成伤残的李鸿章的苦苦请求,盖不应允。而且,在《马关条约》屈辱签订之后,伊藤博文念叨其昔日的李鸿章之威,于是不忘口气嘲讽地对李鸿章挖苦道:“想当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风,谈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结果怎样呢?我曾经给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贵国迅速改革内政,否则我国必定后来居上,如今十年过去,我的话应验了吧。”
面对伊藤博文的这一番挖苦,李鸿章听闻后赶紧叹了口气,如是回答:“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而处,结果又当如何?”
这李鸿章果然有两下子,眼见正面硬刚不是办法,就选择了甩锅和转移注意力。
听到这里,伊藤的笑容僵住了,他眉头紧皱地思索了很久后,非常诚恳地说道:“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好;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二人的这场唇枪舌战,李鸿章居然胜了。
虽然李鸿章一句“如果我们两人易地而处,结果又当如何?”成功将责任推给了大清王朝,但话说回来,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之上的内政改革确实很不容易,不只是李鸿章所在的大清王朝,历朝历代的变法维新成功者屈指可数,大多都宣告破产,而主持改革的变法者也几乎落了个惨死的结局。
如我们熟知的商鞅变法,即便新法助偏安一隅的秦国一跃成为诸侯强国,并最终统一六国,但商鞅本人却落了个悲惨结局;同时代的楚国吴起变法更为悲惨,因触犯了旧贵族利益,招致身死,而且苦心开创的新法也遭废止。即便是1000多年后的王安石,皇帝强力撑腰又有什么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反对,新法结局又能如何?王安石罢官、新法废止呗。
因此,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王朝的改革的人浮于事,李鸿章确实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自古而来,华夏大地之上的改革,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