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最新考古成果,经典唐代生活史著作重磅升级
迪丽瓦拉
2025-09-27 09:02:21
0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家哈特利(

L. P. Hartley

)在小说《中

间人》中写道:

“过去即异国,那时的人行事迥异于今。”这句话一直为历史研究者所征引,也为大众提供了凝视过去的视角。

对于距今一千三百余年的唐朝而言,即便学者再深耕探究、历史爱好者再熟稔于心,它终究是

“另一个中古世界”——那里的民众拥有与当代全然不同的生活与情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就无法理解那个已逝时代,“日常生活”便是通往其中的入口。唯有承认日常生活的异质性,并在其中发现人类经验的共通之处,我们方能去真正认识历史中的人——那些曾经也有欢笑与哀愁的生命,而不仅是史书中被礼法与律令所规训的对象。

黄正建老师的《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代日常生活概览》初版于

1998

年,初名《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是唐代社会史领域中以日常生活为视角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衣、食、住、行”为切入点,系统展现了唐代生活的整体风貌,也不乏对风俗与场景的细致还原。

此次新版既弥补了

1

9

98

年版采用黑白图片的遗憾,也订正了

2

0

13

年版个别图片的讹误,在订误、补注与资料更新等方面均有提升,尤其是增补了如慕容智墓等近年来重要考古成果的图像。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日常生活概览》

《再版序》中,黄正建强调:

“日常生活史研究的重点在‘人’而不是‘物’。”

这句话为我此次阅读新版提供了启发。日常与微观史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与意大利,研究者们开始视角向下,在分析秩序与结构的基础上转而关注个体的生活实践与感受。因此,尽管我曾阅读过前两个版本,但以“个体生活经验”视角重读新版,依然能有新的收获。

初读《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时,我曾将之当作工具书使用,按部就班吸收书中史实与概念。而此次重读我转换了视角,更加关注书中的庶民活力,以及今人与“异国”般的唐代之间所能建立的情感联系与历史共鸣。

读者是无法用今天的经验直接理解古代的,但通过饮食、居所、衣饰这些极具身体性与日常性的媒介,仍可触及古人生活的温度与困境,尤其是那些不在史书中心位置的

“庶民”。

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每章先是概述

“衣食住行”的基本面貌与制度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不同阶层、地域间的差异。

书中采用的诗歌、笔记小说和志怪故事等片段虽或有夸饰与想象,却足以为正史作补充与旁证,更是下层民众鲜活的生存记录,勾勒出一幅跨越胡汉文化与南北地理的大唐日常生活图景。例如,唐时北方人偏好保暖性好、适于骑乘的厚靴,南方人则多穿轻便凉爽、便于步行的草鞋;北方常食乳制品与肉类以补充热量,南方则喜好水产,饮食结构更为复杂。韩愈初见岭南人食用鲎、蚝、蛤、蛇时的惊异便是一生动写照。多元开放的唐代在衣(服饰元素)、食(外来食物的引进与本土化)层面上亦受到粟特、回鹘、吐蕃等异域文化影响。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日常生活概览》

区域的横向对比反映了唐代物质文明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纵向的阶层差异则更令人惊心:从权贵、官僚,到小民、将士,书内展现出各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处境。

上层人物

“满朝朱紫,绮罗锦绣”,而底层百姓却往往“出入无完裙”;边地军人冬衣不足,妻子亦“面有冻馁之色”;贵宅的烧尾宴、饮鹿肠酒极尽奢华,对比之下,杜甫“食太仓米”与穷民“日食糟糠”更显困顿。奴婢因偷食而遭受非人惩罚,揭示出封建制度下的人身压迫。在居住方面,士族高门讲究庭院布局,不惜逾制而追求奢丽的装潢,农户却因土地被侵占而无法完税,相率逃亡。宰相可策马徐行风雨无碍的专用沙堤,百姓只能在泥潦横流的街道上艰难前行。

通过衣食住行的细节,本书再现了每一个唐人在其时代的生存状态,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事迹,也关乎芸芸众生的命运。

普通人或许难与书中那些唐代特权阶层产生共情,而大多数民众的处境

——迷茫、焦虑与不安定感,却跨越千年,令人感同身受:百姓为土地日益短缺而忧虑,就连韩愈、白居易这样的官员也曾因买不起房而烦恼,更有人硬着头皮去租住价格低廉的“凶宅”。举子进京求学艰难,居无定所,在饭店中以毕罗之类实惠管饱的食物充饥——类似今日的猪脚饭与沙县小吃,有时还得仰赖店主或老板娘的一点善意,才能在异乡觅得片刻温暖。即便身为官员,也不得不忍受规矩繁多、自由受限的公厨食堂,不少读者也曾在单位食堂中有过这种感受。百姓家中常备《宅经》,寄托着趋吉避凶、家宅平安的愿望;而一场大雨过后,长安城黄泥遍地,这与今天的我们在城市中遇到积水坑和翘地砖也并无两般。这些生活中的不便与窘境,恰恰是读者最能与唐代人产生共鸣的部分。“衣食住行”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享乐,而是平凡个体都必须面对的生存战场。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日常生活概览》

当然,书中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也时时提醒当代读者:唐代终究是一个高度

“异质”的世界。在物质丰富、表达自由的今天,人们难以想象那个连穿衣都需严格遵循典章的社会——百姓和奴婢只能选择黄、白、青、碧等几种单调色彩,服色使用权就是身份的象征。出身、性别、户籍几乎决定一切,庶民入仕之路尤为不易,社会流动性远不及当下。若真回到唐代,等待现代人的将是不适与压抑。更不必说当时平民缺少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和邮驿机制,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等待消息中度过。这个世界,终究距离当代甚远,难以轻易融入。

正因看见了唐代社会的复杂与限制,我们才更能反观和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

爱德华

·卡尔(

E. H. Carr

)在《历史是什么?》中写道:“过去正是理解当下的钥匙。”长安有万国衣冠,亦有粗布麻衣;既有冕旒所象征的权贵阶层,也有耕作的农民、受压迫的奴隶与漂泊的游子。“大历史”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小世界”中被实践,是掩卷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书名《万国衣冠拜冕旒》固然是唐王朝给人的初印象

——四方来朝的辉煌盛世,但恢宏表象之下,是万家真实而平凡的烟火生活。“冕旒”代表着权力、等级和正史叙事,它们高悬于天,岿然不动;而“烟火”代表着日常生计、人的情绪与困境,它们脚踏实地,又无处不在,二者对比所形成的张力贯穿全书。

唐代日常史的研究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核心,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的尘埃中触及鲜活的人,感受他们在时代中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书最为动人的价值所在。

此外,本书也不止步于史实的铺陈,而是深入至典章与物质背后的逻辑。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

·科卡(

Jürgen Kocka

提到过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一个潜在陷阱,即如果将

“日常”孤立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之外,仅关注“琐碎”细节,便可能导致书写的碎片化。

本书在描绘多样的服饰、食物、住宅与驿路行旅时,也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逻辑。

例如,茶在唐代的兴起不仅与佛教传播密切相关,也契合了文人日益增长的审美趣味与社交需求;而酒则在不同阶层的日常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饮酒的场合、方式与所用酒器,无不映射出社会等级与文化区隔。人的喜好塑造了器物与风尚,而技术演进带来的物质更新,亦反过来影响人的趣味偏好。正是在这种物与人的互动中,社会风俗悄然演变,

本书对这些演变做出了颇具洞见的分析,避免了科卡所警示的“日常史流于奇闻轶事或怀旧情调”的窠臼。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日常生活概览》

《再版序》中,黄正建自评本书

“所发议论基本没有过时”,“所述内容真实可信”。《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日常生活概览》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且随着学术风向与时代认识的演进,读者仍能从中发掘新的信息与意义。书中的阶级分析与对下层社会的关注,让我又进一步意识到这本书的多重功能:

既可作为通识读本,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了解唐代生活风貌的总体脉络;又能为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史料线索与启发,成为深度探究庶民生活的入口。

全书在活用正史之外,还大量引入笔记小说、传奇志怪、石刻碑志与敦煌文书等材料,并详注出处。它既“有用”,也“有趣”;既“可查”,也“可读”。所谓“可查”,在于其内容系统,引文确凿;所谓“可读”,则在于其文笔兼顾学术性与文学性。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与回忆,更在于理解。《万国衣冠拜冕旒》以其独特的日常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唐代社会的路径。

“物”的背后是“人”,“规范”的背后是“实践”,而“宏大叙事”的背后,是无数被称为“庶民”的具体生命。透过这本书,我们得以越过冕旒所象征的秩序帷幕,去触碰大唐真实而细腻的生活场景——也因此,更清晰地看见历史中“人”的位置。

本文

原题《万国衣冠拜冕旒,却看人间烟火处》,原载《藏书报》

2

025

6

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临... 临沂社科界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
原创 1... 在清朝时期,女性的婚配一般都在很小的年龄开始。这个传统在满清皇室尤其明显,制度相当严格。按照朝廷的规...
原创 李... 1948年7月底至8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军事会议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场会议在何应钦的推动下进行,事...
原创 一... 朝鲜军方终于停止了对南方的扩音器“攻击”,这标志着李在明上任后的第一个军事行动。那么,朝韩之间的关系...
历史文明交流如何推动人类进步?... 历史文明间的交流涉及各地、各民族在文化、科技、思想等领域的互相传播和吸收,这一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
原创 二... 土地不会消失,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它的领土不会随之消失。二战后,曾有9个国家消失,它们的土地又被谁占...
日本将展出接受《波茨坦公告》诏... 参考消息网8月4日报道据日本共同社8月4日报道,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正在举行展出“终战”前后公文书的特别...
权力交接的和平密码:历史如何打... 导语: 当新兴大国崛起,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战争似乎成为难以逃脱的历史宿命?这就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
原创 文...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大唐朝廷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深远意义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将其远支宗室女李...
唐宋之后西域有无可能避免伊斯兰... 文/鹰眼荷鲁斯 首先这个文章属于平行历史架空假设,不属于严谨的历史讨论。 如果高仙芝打赢了怛罗斯之战...
历史研究不是信口开河 静 子 商汤跟汉谟拉比是一个人吗?近日,一篇题为《<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的论文在学术圈引起...
原创 安... 与杨国忠依赖妹妹上台不同,李林甫则是一位极具能力的宰相。不同于普通的政治人物,李林甫的能力并不体现在...
支持多地打造“博物馆之城” 本报讯(记者王荔)8月1日,《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从20个方面聚...
当千年技艺遇上青春力量 传承里见创新,热爱中显担当,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总是有年轻的血液注入其中。 指尖上的时光修复师—— ...
原创 真...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强大的武器装备和高度的组织性,迅速扩张,平津、张家口、大同等地...
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校学生暑期走...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教体文旅委下属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2021级2中队的“红领巾”们走进苏州御窑金砖博物...
95岁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去世... 据媒体4日报道,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曾多次表达自己想要落叶归根的愿...
家传光绪元宝再现江湖,湖北省造... 在陕西省安康市的一处静谧居所里,赵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极具历史价值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这枚钱币是赵...
原创 得... 1945年初春,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作战计划上,西安成了一个焦点。此时,他们已经策划了第三次针对这座古城...
轮动千年—车体育历史文化藏品展... 当汉代仙人围坐六博棋的铜镜纹饰,与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当年的明信片、老报纸、老专著等并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