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国忠依赖妹妹上台不同,李林甫则是一位极具能力的宰相。不同于普通的政治人物,李林甫的能力并不体现在治国理政上,而是在“治人”方面,他对权谋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让他成为唐朝政坛上一位不可小觑的存在。
李林甫虽然个人才学并不出众,甚至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宰相之才,但他却精于心计,善于揣摩人心。无论是早年间巧妙地打倒张九龄,还是后来借势打压其他政治派系,尤其是卢、裴系的宰相,李林甫无不运筹帷幄、设下圈套。在其十九年的宰相生涯中,李林甫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几乎一手遮天,朝堂上没有任何人敢与之对抗,哪怕是拥有显赫地位的安禄山也未曾能撼动他。
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恐惧,早在历史中就有记载。安禄山曾对亲近的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这话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反映了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的真实态度。安禄山的害怕,既来源于李林甫深厚的权势,也源于李林甫非凡的心机和智慧,使得安禄山不得不感到敬畏。
尽管一开始安禄山并未将李林甫放在眼里。早期的安禄山凭借自己的机巧和在唐玄宗面前的讨好手段,迅速获得了皇帝的宠爱。他以“性巧黠、憨厚老实”著称,能够巧妙地伪装自己,使唐玄宗产生对他极高的好感。安禄山不仅通过财富和礼物来讨好宫中使者,还通过向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赠送礼物来进一步拉拢唐玄宗。借此,他逐渐晋升为平卢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最终还被加封为大夫,掌握了重权。
然而,正是这种初期的宠爱和权力让安禄山有些傲慢,他对其他朝臣,包括曾提携过他的李林甫,也并不表示出过多的敬重。直到有一天,在一次朝堂之上,安禄山亲眼目睹了李林甫的智慧和深沉,才真正开始感到威胁。当时,安禄山跋扈地走上朝堂,目中无人,尽显自得。然而,在朝堂上,李林甫却以一副无形的压迫态度,巧妙地让王鉷——当时的大唐宠臣——在他面前像个孩子一样沉默无言。王鉷本是大唐政坛上仅次于杨国忠的权臣,掌握着众多官职,平日里安禄山也没少巴结他。然而,这一次王鉷在李林甫面前的卑微姿态让安禄山感到深深的不安。
面对李林甫,安禄山逐渐感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他从一开始的轻视,到逐步意识到李林甫的深不可测,安禄山越来越感到自己在与李林甫的较量中处于下风。李林甫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安禄山的心理动向,甚至在安禄山开口之前,李林甫就能预见到他将要说的话。这种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力,让安禄山不得不对李林甫产生敬畏。
李林甫待安禄山时,总是笑脸相迎,温文尔雅。他会亲自将安禄山迎进中书厅,甚至为他披上自己的衣袍。这些细微的举动,让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无所畏惧,完全放下了防备。然而,这种表面上的亲切温和,实际上隐藏了李林甫的深心机。他对安禄山的表面好意,实际上是在策划更加精妙的布局和陷阱,等待安禄山一步步踏入。
对于安禄山来说,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如同一柄悬挂在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他每次拜访李林甫时,都会迫不及待地询问:“十郎说了些什么?”如果李林甫说的是好话,安禄山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李林甫对他的行为有所不满,安禄山就会惶恐得如同丧家之犬。这种恐惧心理,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安禄山始终保持着一种“小心谨慎”的态度,直到李林甫去世。他深知,李林甫虽然松懈了对他的监督,但一旦李林甫回心转意,他完全有能力将自己从权力的顶端推下去。可惜,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眼光,终于迎来了他自己的一次“反击”。
李林甫的死,给安禄山带来了行动的自由。再加上杨国忠掌权时的无能和失误,安禄山最终有了造反的机会。历史证明,如果李林甫活着,安禄山绝不会轻易挑起叛乱。正如俗话所说,“神鬼怕恶人”,安禄山深知自己惹不起李林甫,而正是因为李林甫的死,才给了他机会。
总之,李林甫不仅在朝堂上建立了不容侵犯的权威,更通过深不可测的心机和策略,让他的敌人深陷恐惧。安禄山的敬畏与恐惧,也许是李林甫真正的胜利,尽管他未曾亲自打倒安禄山,但他却把安禄山的心牢牢捏在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