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末年,原本臣服于周朝的诸侯国开始割据,出现了诸侯王超越周天子的现象。最著名的事件包括“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原属于晋国的赵氏、魏氏和韩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最强大的智氏势力,并将晋国的领土一分为三。在周天子权威衰弱之际,他们请求成为独立的诸侯国。这一时期标志着先秦从春秋五霸逐渐过渡到战国七雄的时代。
赵国、魏国和韩国作为战国时代新兴的力量,为了与齐国、楚国等强国抗衡,采取了“远交近击”的政策。尤其是魏国,地盘最广,军事力量最强,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并吞并弱小国家,迅速实现了在战国时代的主导地位。据《战国策》记载:“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国与魏国的冲突不仅仅是因为国家利益,还混合了公仇私怨。除了秦国和楚国等大国外,甚至包括魏国的盟友赵国和韩国也对魏国的强势表示担忧。在固定的华夏疆域中,魏国必须从其他强国手中夺取利益以实现自身的扩张。然而,两次与齐国的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以魏国的惨败告终。更为巧合的是,这两次战争的主帅竟然是同为鬼谷子门下的庞涓和孙膑。 庞涓和孙膑原本是同门师兄弟,共同受鬼谷子教导。庞涓聪明过人,较早完成学业,成为魏国重要的将领。相反,孙膑则在庞涓的嫉妒和虐待下,差点失去性命,最终通过齐国使者的帮助逃出生天。庞涓和孙膑之间的私人恩怨在桂陵和马陵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这两场战争既有公共的国家利益争夺,也带有个人恩怨的复杂性。 齐国作为一个老牌强国,拥有丰富的“远交近击”经验。尽管齐国在战国时期没有过去的辉煌,但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的领导下,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拥有数百年的治理经验。齐国通过游说、贸易和军事威慑成功地拉拢周边小国,形成了以齐国为核心的战国“亲友团”。 相比之下,魏国位于战国时代的中心位置,周围被秦国、赵国、韩国、楚国和齐国环绕,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这种特殊位置既使得魏国难以避免与强国对抗,又限制了其外交活动的空间。这也导致了魏国在与齐国的摩擦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