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我国在松辽平原的广袤土地上,经过深入地勘探,成功发现了大庆油田。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一次资源的发现,更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历经三年多的艰辛建设与开采,成功产出原油超过一千万吨,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不再背负“贫油落后”的标签。此后,在国家经历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时期,大庆油田的建设成为了支撑中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支柱。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徐今强,他曾担任大庆油田的总指挥,一生经历非凡,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徐今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之宁波,时代的波澜没有影响到他的求知欲。1914年,他来到充满现代气息的上海,而在八岁那年,在父母的陪同下,他回到宁波,和祖母一同生活,并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他曾在宁波省立四中接受启蒙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彼时的社会动荡与国际局势不稳,对徐今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伴随“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如火如荼,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徐今强与大多数充满爱国情怀的青年一起,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会与青年义勇军,走上街头,激昂演讲,为抗日军队募捐。他所展现的热情与决心,无疑是那个年代无数青年心声的缩影。
与此同时,宁波城区兴起了掀起爱国青年阅读进步书刊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徐今强与几位好友合伙经营了一家书店。在书店的日常经营中,徐今强悄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利用这段时间秘密阅读《新青年》、《曙光》等进步书籍,他逐渐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领悟,深知唯有这一思想才能拯救落后的祖国。
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1937年8月,伴随日本的侵略进程,日军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他们炸毁了徐今强位于外白渡桥附近的家,父母无奈之下只能回到宁波的故乡。到了1938年4月,徐今强返回了曾经生活过的上海,发现昔日温馨的家已然变成一片废墟,内心的愤懑燃起了他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决心。他找到了曾共事的朋友毕青,决定共同加入抗日救国的队伍。
他们首先找到在上海文化界进行救国活动的邹韬奋,经过他的引导,他们成功联系上了位于汉口的中共长江局,并与在汉阳兵工厂工作的吴永裕建立了联系,从此,徐今强步入了革命的道路。最初,他在中共长江局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逐步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8年4月,徐今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组织安排下,他前往延安进行抗日军政大学的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第四纵队工作。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军队的重组,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徐今强则被委任为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联络科长。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徐今强的经历不断丰富,曾担任解放军二军九旅政治部主任、华中局联络部科长、胶东军工部研究室副主任等关键职务。在共产党领导下,他见证并参与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5月当上海解放的那一刻,他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公司的军代表。
1950年,随着国家建设的步伐加快,政务院决定设立石油管理总局来统一管理全国的石油工业,徐今强被派往北京担任石油管理局的副局长,随后还代理局长职务。1957年,他调任兰州工作,担任兰州炼油厂的厂长,将自己的力量继续注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1963年,徐今强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的副部长,并兼任大庆油田的党工委书记和总指挥。他在大庆油田的工作中,着重关注经济和技术指标的完成,紧密与钻井指挥部的同志们合作,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成就为油田的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他的领导下,大庆油田的油气产量实现了飞速增长。
1966年,徐今强代理化学工业部部长,随后又担任煤炭工业部部长以及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等重要职务。然而,命运的无常让这位杰出的领导者在1976年7月于北京离世,享年62岁。他的一生,是奉献与奋斗的缩影,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艰难中崛起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