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溥仪第一次发工资,六十块钱买了这三样东西,不愧是当过皇帝的人
迪丽瓦拉
2025-09-27 09:02:41
0

1960年5月,在北京植物研究所担任图书管理员助理的溥仪,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他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这位曾经的皇帝,手捧着60元人民币的工资单,心情无比激动。尽管周围同事们正忙着讨论如何规划这笔钱,溥仪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把这60元分成了三项购买。看似平凡的物品,实际上承载了他内心的变化和精神的蜕变。那他究竟买了什么?为何有人成为“当过皇帝的人”的感叹?

溥仪是中国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存在。1908年12月2日,年仅2岁零10个月的他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成为清朝最后一位帝王。从那时起,他就坐上了帝王宝座,虽然年幼的他无法理解这份责任的重大,也无法预见未来的命运。

他的童年是在紫禁城度过的,奢华的环境让他几乎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数千太监宫女服侍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控,任何想法和欲望都由他人决定。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溥仪从未学会如何管理金钱,他甚至没有意识到物质的价值,什么他想要的东西,只需要一声命令便能得到。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被迫退位。虽然退位,他依旧住在紫禁城,依旧享受着400万大洋的年薪,日子与当年并无二致。即便如此,溥仪依旧被称作“陛下”,并且拥有为数众多的宫廷侍从,但他依然不理解金钱的概念,甚至不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与金钱如何关联。

直到1924年,溥仪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年,军阀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驱逐出宫,迫使他离开了他生活了16年的紫禁城。那一刻,溥仪失去了皇位,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怨恨与不甘,这使得他后来易于被日本人利用,走上了他更为复杂和堕落的道路。

1934年,在日本的支持下,溥仪来到了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并后升任“皇帝”。然而,在日本人的掌控下,他虽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傀儡。尽管他表面上恢复了过去的奢华生活,但内心却感到越来越空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伪满洲国随之覆灭。溥仪试图逃往日本,但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最终被关押至苏联。1950年,他被移交给中国政府,进入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漫长的思想改造。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日子里,溥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普通人生活。他从未做过的家务,比如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卫生,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刚开始,这一切对溥仪来说充满了挑战,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教育,使溥仪逐渐适应了这些基础的生活技能,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1959年12月4日,毛泽东主席宣布特赦溥仪,结束了他长达14年的战犯生涯。获释后的溥仪进入了新中国,成为了一名普通公民。1960年1月,他被安排在北京植物园工作,开始了与皇帝身份截然不同的普通工人生活。对于曾经坐拥万国的溥仪来说,这一变化无疑是巨大且彻底的。

在植物园,溥仪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从事园艺工作,进行浇水、施肥、除草、搬土等体力劳动。尽管已经51岁,他依然表现出极大的认真和专注。溥仪从不偷懒,甚至主动要求加班。这种积极的态度,令周围的同事对这位前皇帝刮目相看。

1960年3月,溥仪被调入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助理。虽然这份工作不复杂,主要是整理和登记图书,但溥仪依然充满了热情,认真地学习了图书管理的知识,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此时,曾经的帝王,已经完全融入了普通的社会工作中,真正体验到了普通人的生活。

1960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溥仪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60元人民币。这一刻,溥仪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他握着这些钞票,久久无法释怀。对于普通人来说,工资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溥仪来说,这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别人提供的物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报酬。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生,也是他脱离曾经身份的象征。

溥仪的第一笔工资数额相对较高,60元人民币,在当时的标准下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当时中国工人平均月薪约为40元)。但拿到工资后的溥仪,面临着一个普通人也许早已习惯的问题——如何支配这笔钱?在过去,他从未处理过自己的财务,所有花销都由别人安排,而现在,他必须独立面对这一切。

经过深思熟虑,溥仪决定用这笔钱购买三样物品。每一件物品的选择,都透露着他对新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先,他用2元购买了几本笔记本。这些笔记本精美、结实,他打算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日子里,他曾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的反思和感悟。这个习惯帮助他不断审视过去,规划未来。

其次,溥仪花了8元买了一支钢笔。对于曾经使用过最奢华文房四宝的溥仪而言,这支钢笔看似普通,但却足以满足他的日常需要。他非常珍视这支钢笔,并且打算用它来记录自己对新生活的点滴感受。

最出人意料的是,溥仪将剩下的50元全部用来购买了大量的政治理论书籍。包括《毛泽东选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新中国的政治理论书籍。这些书籍的价格并不高,但却代表了溥仪心中的一种转变——他想通过学习和了解新中国的理念来彻底改变自己。

这些选择让同事们十分惊讶。通常,刚发工资的人都会用来购买日常必需品或稍作享受,而溥仪却把大部分的钱花在了政治理论书籍上。这不仅反映了他思想上的深刻变化,还表现了他对新身份的认真态度和对新知识的渴求。

这三样东西——笔记本、钢笔和书籍,虽然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溥仪人生中的深刻转变和反思。通过记录、书写和学习,溥仪正在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并努力融入到普通人生活的轨迹中。他的这一选择,不仅令同事们对他刮目相看,更让他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新的自我。

溥仪的这些物品不仅是普通的工具,更是他思想蜕变的象征。每一支笔、一页纸、每一本书,都见证了他从帝王到普通人的艰难转型。通过这些日常小物,他在重新塑造自己,朝着一个更有意义的方向迈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隋炀帝,这位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他几乎没有受到过正面的赞扬,反而成...
原创 西...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公元263年就已经被司马昭灭掉了,但直到17年后的公元280年,西晋才最终消灭东吴...
原创 太... 前言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其...
原创 如... 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必然的,很多人对这一点没有深刻理解,他们往往会把历史事件归结为某个个人的功劳,而忽视...
原创 守... 提到“首富”这个话题,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现代的中国企业家马云、王健林,当然还有全...
原创 项... 要弄清楚鸿门宴后项羽为什么没有杀项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项伯究竟是谁。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他与项羽的父...
原创 韩...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冬季,韩宋王朝的君主韩林儿去世。普遍认为,韩林儿的死与朱元璋的谋...
景德镇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成... 近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高倩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江西专场带来演讲《火之炼金术士——窑炉...
原创 刘... 前言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与变数。刘备曾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他这样的智者辅助,但即便如此,...
原创 吏... 自从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以后,这种官制形式就一直沿用至后代。在这个制度中,尚书省是负责中央行政事...
原创 她... 熟悉清代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清朝皇室与外戚在日常交流中必须避免直接提及皇帝的名字。例如,雍正皇帝在登...
原创 彭... 1949年6月10日,刚刚划归第一野战军的18兵团181师,根据既定的作战计划,顺利到达了西安东郊。...
刘火:第一次殷墟发掘有李济吗? 不意翻出《考古》15辑。 2004年,为纪念殷墟考古七十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考古学集刊》第15辑...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充满了英雄豪杰,其中许多武将的英勇和潇洒让无数男人为之倾倒与钦佩。然而,在这群英勇的男性中...
古代的一百两银子到底值现在多少... 旅游人笔记:古代社会,普通人100两银子, 有多大购买力,对标多少钱?。 那块沉甸甸的银锭,能撑起...
原创 清... 一组1900年前后的北京老照片,见证了大清灭亡前的残阳夕照。 照片拍摄者叫詹姆斯·威尔科克斯·卡拉尔...
原创 刘... 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的队伍只有七万,为什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虽然我军频频获胜,但依然...
原创 朱... 有人评价说,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治理国家非常用心,但除了他圣明的...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是对君主的褒奖,意味着尊敬和谨慎。古人认为,如果一位君主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日夜谨慎行事...
原创 阿... 许多人误以为北海道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北海道直到大约155年前才完全成为日本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