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太子朱标去世后,帝王的继承规则发生了改变,朱元璋决定突破传统,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后来著名的靖难之役。朱允炆即位后,仅四年便被他的四叔朱棣推翻,失去了皇位,甚至下落不明。而朱棣则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封地起义成功并最终掌权的王爷。
此时,许多人开始关注朱棣的继承问题。朱棣的皇太子朱高炽和他之间的父子关系复杂,朱高炽比父亲朱棣多活了不到十个月,且朱棣始终偏爱次子朱高煦,而不喜欢这个大胖子朱高炽。然而,朱棣依然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并且有了皇太孙朱瞻基。那么,假如朱棣晚年没有御驾亲征,而是安享晚年,长命百岁,朱高炽死前,朱棣是否会像朱元璋那样传位给皇太孙,还是会换立朱高煦为继承人呢?
从朱棣登基之日起,皇位继承问题便始终困扰着他。根据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皇明祖训》中的规定,朱高炽作为嫡长子本应继位为太子。然而,朱高炽不仅身形肥胖,连马都骑不动,且由于常年身体虚弱,连走路都有困难。相比之下,朱高煦不仅英武雄健,而且在靖难之役中屡次为朱棣立下赫赫战功,甚至几度救朱棣性命。在这关键时刻,朱棣对朱高煦曾说道:“勉之,世子多疾”,暗示如果有机会,他会考虑立朱高煦为继位人。
然而,战场上的承诺与皇位继承的复杂现实并不相同。朱棣虽然偏爱次子,但依然需要考虑立太子的长远影响。作为亲自发动靖难之役的帝王,朱棣深知自己夺位的来历,急于向文官与天下表明自己的正统性。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带来的后果给了朱棣不少警示。在历史的长河中,继位之争往往决定了王朝的盛衰,因此,朱棣一方面要取信于文官,另一方面也要维持家族的统治稳固。
在这个心烦意乱的时刻,朱棣遇到了自己的智囊,才子解缙。解缙在与朱棣的对话中,提到朱高炽仁厚,广受人心的特点,却没有引起朱棣太多反应。就在气氛微妙时,解缙突然提起了“好圣孙”三个字,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便被朱棣视为幸运之兆。尤其是在朱瞻基出生的前夜,朱棣梦见朱元璋托付给他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并表示“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让朱棣对孙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朱瞻基的聪慧与朱棣的喜爱渐增,甚至超过了朱高煦。在解缙提醒下,朱棣意识到,如果他立了朱高煦为太子,朱瞻基这个“好圣孙”就永远失去了继位的机会。因此,朱棣决定最终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并将皇位的重担放在了朱瞻基身上。为了培养朱瞻基,朱棣亲自教导,甚至让年仅11岁的朱瞻基负责处理政务。16岁时,朱瞻基便跟随朱棣亲征,在战场上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不同于其他王爷,朱瞻基的教育既包含政治视野,也注重军事素养。
这一切与朱允炆的经历截然不同。朱允炆虽然在朱标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孙,但由于他早年并未受到充足的培养,加之年纪较大,缺乏领导能力,这导致他即位后面临了很多挑战。与之相比,朱瞻基则在父祖的双重培养下,具备了扎实的治国理政和军事能力。因此,即便在这种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朱瞻基凭借着精良的教育和政治资源,依旧比朱允炆更具优势。
朱棣并非没有考虑过如果朱高炽死在自己前面,继承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毕竟,他曾亲自推翻了当时的皇帝,在其身后依然有很多变数。然而,朱棣对朱瞻基的深爱与培养,昭示着他在此问题上已有了明确的答案。朱棣当初的决定,也为朱瞻基日后的顺利继位奠定了基础。
当朱棣与朱高炽先后去世后,朱高煦的造反行动并未成功,历史的走向也证明了朱瞻基的能力和决断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朱允炆。尽管朱高煦一度有着雄心壮志,但由于朱瞻基早年时就得到了极为严格的政治与军事训练,他最终成功守住了江山。可以说,历史的进程已然证明,朱瞻基继位并非偶然,而是得到了深思熟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