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10月20日,北宋的宫廷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赵匡胤在万岁殿内猝然死去,死因至今成谜。第二天,赵光义不等任何正式遗诏,便宣布继位,成为宋太宗,标志着宋朝进入了新的统治阶段。关于宋太宗继位的经过,历史学界有三种主要解释:斧声烛影说、合法继位说、金匮之盟说。其中,金匮之盟成为解开宋太宗继位疑团的关键。
目前能支撑宋太宗合法继位的唯一物证为《金匮之盟》和《宋太祖遗诏》两项,但《宋太祖遗诏》早已证实并非赵匡胤亲自所写,因此其可信度大打折扣。在这种复杂且难解的局面下,《金匮之盟》被认为是破解继位之谜的关键。
根据历史记载,杜太后在临终时曾特别嘱托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其两位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她担心赵匡胤若英年早逝,可能会导致国家政权落入幼主之手,遂命赵普将这份命令藏入金匮,待时宣读。这份命令成为赵光义继位的重要凭证。
然而,细细推敲之下,杜太后显然不可能预知赵匡胤的寿命。毕竟她在961年便去世,而赵匡胤那时正值壮年。杜太后为何要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性设下这样严密的安排?她更没有理由去祈求儿子早逝,这与常理相悖。而且,北宋的继位制度早已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杜太后作为一位深具政治智慧的女性,应该知晓这一点,她没有动机去改变这一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金匮之盟》作为重要的继位依据,竟然没有出现在《宋太祖旧录》中,这本应是赵光义即位后官方历史记录的重要内容。直到赵真宗继位后,《宋太祖新录》才加入了这份盟约,这一插入显得突兀不已。可以推测,这一行为是为宋太宗的继位增添合法性的外衣。
《金匮之盟》一度被认为与清朝的秘密立储制相似,其中包含了赵光义、赵廷美和赵德昭等人的传位顺序,杜太后似乎是在临终时与赵普约定了这一切,然而赵普作为唯一的见证者,在赵光义即位时竟未曾提及这一约定,直到太宗即位六年后,才将盟约揭晓。若该盟约真实存在,赵普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宣读出来?这反而为人怀疑,或许他是在赵光义面临政治压力时,主动编造出这份盟约。
赵普的动机与背景也是分析这份盟约的重要线索。赵普早在973年被赵匡胤罢免相职,此后一直在远离权力的河阳度日。尽管如此,赵普始终支持赵德昭继位,得罪了有意图争夺皇位的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后,对赵普加以打压,使得赵普心生恐惧。正是在这时,赵普提出了《金匮之盟》,希望借此换取宋太宗的宽恕和恢复相职。
果然,赵普献上金匮之盟后,赵光义不仅恢复了赵普的宰相职务,还宽恕了他此前的罪行。这一事件显然是赵普为保全自己权位所作的政治操作,金匮之盟成为他换取安稳的筹码。
与此同时,《金匮之盟》中的皇位继承顺序也存在难以自洽之处。根据约定,赵廷美应该继位于赵光义之后,但这一安排显然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矛盾。为了打破这一困境,赵普与宋太宗共同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打击赵廷美来消除这一传位顺序的障碍。
公元982年,赵廷美因涉嫌谋反被流放至洛阳,并且在流放途中被进一步孤立。最终,赵廷美因忧虑过度而早逝,而赵普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与宋太宗的关系。赵廷美的死,彻底终结了金匮之盟的继位安排,也使得宋太宗的统治更加牢固。
不过,赵光义在赵廷美死后依然未能完全摆脱金匮之盟所留下的痕迹。他下令篡改赵廷美的身世,将其描绘为并非赵匡胤的嫡长子,从而使金匮之盟中的传位逻辑不再成立。通过这一手段,宋太宗彻底掌握了皇位的合法性,但这也暴露出金匮之盟本身存在严重漏洞。
尽管如此,宋太宗继位后的治国成就依然不可忽视。他不仅成功维持了国家的统一,还大力推行文治,特别是改革了科举制度和言官制度,推动了北宋政治文化的繁荣。虽然宋太宗的继位过程充满争议,但他对北宋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