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周朝那 “礼乐制度”,可真是把事儿管得细。从吃饭到祭祀,没一样能随便来的,你说它真能把天下拢得稳稳的?咱今儿就扯开了说说。
就拿国君请外国使臣吃饭来说吧,那步骤能绕晕人。国君先派个大夫去宾馆叫人,使臣还得假模假样推托几回,才跟着去。到了地方一看,大殿上七鼎八碗摆得那叫一个齐整,洗盘子、倒水的匜都有固定地儿,座席、几案、酒啊菜啊,没一样敢乱摆。国君穿着礼服在门里头等着,宾主俩互相作揖答拜,折腾半天才能坐下。
坐下了也别想安生吃。膳夫和底下人端上来的肉啊、酱啊,啥品种放哪儿,全有说道。经学家照着《仪礼》把那 “公食大夫礼” 的吃食摆法复原出来,看着是又气派又规整。最后上了饭和大羹,摆好了,这宴会才算正式开始。宾主还得再拜两拜,使臣把酒洒点在地上、饭拨点在桌上,这才能动筷子。
吃完了使臣要走,国君送到门边。这时候膳夫他们就得把没吃完的牛啊羊啊猪啊的肉装起来,送到使臣住的宾馆去。你可别以为是剩菜打包,在周朝这食礼里,这可是正经规定,算是个 “礼包” 呢。
再说说祭祀,那更是半点马虎不得。西周时候祭的对象,大概就是天神、地祇、人鬼这几样。咋祭、用啥祭品,都分等级。周王、诸侯、士大夫,就连老百姓,祭祀的规矩都差着老远。《周礼》里记这些礼仪,那叫一个详细,啥时候祭、在哪儿祭、用啥东西、走啥流程,都写得明明白白。
像是国家层面的祭祀,用祀、祭、享这几种不同方式,按着时节祭天地人三界的神灵,还得用燎祭、瘗埋、享这些法子,好让神灵能 “收到” 祭品。祭祀仪式也分大、中、小,不同等级用的祭品,好坏多少都不一样。这些规矩,谁都不敢乱破。
那为啥这礼乐制度要定得这么死,啥都要管呢?其实啊,周朝的统治者为了天下安稳,真是费了不少心思。“礼” 这东西,承载着天地间的道理、大公无私的品德,从丧事、祭祀、射箭、驾车、加冠、结婚、朝见、聘问这些礼仪形式,到不同阶层的政治地位、宗法关系、权利义务,都有规范。人守礼,表面上是走个仪式,骨子里其实是在践行道理。“乐” 呢,就是用那些好的音乐培养贵族的性情,让他们打心眼儿里生出仁爱之心,好凭着公心治理国家。
圣人想通过礼乐教化,把天地间的道理明明白白告诉老百姓,盼着治理国家能建成大同世界。西周前期的时候,各诸侯国还听周天子的,社会秩序那叫一个好。周成王、周康王在位那会儿,天下太平,四十多年都没什么人犯罪,刑罚的家伙什儿都扔那儿没用了,这就是人们说的 “成康之治”。
可到了周朝末年,周王室自己先骄奢起来,腐败得不行。诸侯们一看,周天子都这德行了,也就慢慢不把礼乐制度当回事了,开始抢地盘争权力,打兼并战争,这就是春秋时候的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彻底乱了套。
你说这周朝的 “礼乐制度”,一开始确实把天下管得像模像样,咋到最后就撑不住了呢?你们觉得是啥原因?评论区里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