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交部官网消息,日本前防卫大臣石破茂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方宣布取消原计划的高层访日行程。
靖国神社的存在始终是亚洲邻国心中的一根刺。这座位于东京的神社,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 14 名二战甲级战犯,他们的双手沾满了亚洲各国人民的鲜血。日本政客对靖国神社的每一次参拜,都是对历史正义的亵渎,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石破茂并非普通政客,他曾担任日本防卫大臣这一敏感职务,在日本自民党内拥有重要影响力,其政治动向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在这样的身份背景下,他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其传递出的错误信号不言而喻。
面对石破茂的挑衅行为,中方取消原计划的高层访日行程,这一决定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高层交往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推动双边合作、解决分歧的重要使命。但这种交往绝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正视历史的基础之上。日本方面如果连尊重历史这一最基本的原则都无法恪守,那么两国高层交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中方的这一举措,既是对日本错误行为的有力回应,也是在维护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底线。
在此次事件的处理中,王毅的相关表态和行动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坚定的立场。作为中国外交战线的重要负责人,王毅始终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在涉及历史问题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他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和势力挑战中国的底线。同时,他也始终着眼于中日关系的大局,希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种既坚定又务实的外交风格,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也为妥善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刻意回避和篡改而改变。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根源在于日本方面能否真正正视和反省那段侵略历史。从二战结束至今,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试图美化侵略历史,为战犯招魂,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让亚洲其他受害国人民深感不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本世纪以来,日本首相及其他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次数就多达数十次,每一次都引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强烈抗议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影响中日关系和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近邻,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数据显示,2024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了 3500 多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规模在疫情前每年超过 1000 万人次。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上的合作并不能替代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只有在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为两国各领域的合作扫清障碍,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方面必须拿出诚意,真正做到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实际行动消除两国关系发展中的障碍。
石破茂参拜靖国神社后,不仅没有丝毫悔意,反而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声称这是 “为了表达对战死者的哀悼”。这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说法,进一步暴露了他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这种态度如果得不到纠正,只会让中日关系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国际社会也纷纷对石破茂的行为表示谴责,认为这一行为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呼吁日本政客尊重历史事实,停止伤害邻国感情的行为。
中方始终认为,中日关系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这一原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日本方面应该深刻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等伤害邻国感情的行为,是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背道而驰的。只有彻底摒弃错误的历史观,才能赢得邻国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此次中方取消高层访日行程,是对日本错误行为的必要反制,也是在向日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历史问题不容回避,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必将付出代价。希望日本方面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采取切实措施纠正错误,以实际行动推动中日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日本方面继续执迷不悟,那么中日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这显然不是任何一方愿意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