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曾经说过一句极具深意的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然而,历史的车轮却给了这个说法一个重重的反击。刘备手下同时拥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这两位杰出的人物,原本应该可以助他建立伟大事业,但结果却是他不但失去了荆州和益州,儿子也被敌人抓住,最终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这难道意味着司马徽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吗?事实并非如此,他所阐述的确实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成功获得卧龙和凤雏这两位英才,但若双方都在,蜀地恐怕更难以保全。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司马徽显然深知这两位才能卓越的谋士,他们倘若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合作,势必要在内部产生巨大的竞争与冲突。这样的内耗只会阻碍他们全力以赴恢复汉室的宏图,最终甚至连最基本的根基都难以守住。历史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在脱离隐居之后,始终没有向刘备提及庞统的才干。两人同在司马徽门下学习,彼此都对对方的能力颇为了解。若刘备能够得到庞统的支持,诸葛亮的事务将会变得轻松许多,但在实际情况中,诸葛亮却完全没有对此置喙。
直到后来,凤雏庞统因为前往孙权处求聘却遭遇不体面之事,才无奈选择去刘备那儿谋求机会。结果刘备给了他一个小县令之职,幸好张飞全心全意进行考察,发现庞统并没有足够的才能,才推荐了他。最终庞统才凭借鲁肃和诸葛亮的介绍信,得以被任命为副军师。这一过程的背后不仅显示了庞统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不满,也反映出诸葛亮对庞统的提携其实并没有展现出诚意。
在刘备的麾下,两位谋士开始了各自的辅佐工作,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联合。诸葛亮留在荆州,而庞统则直接随同刘备。在一次夜间的观星中,诸葛亮察觉到庞统可能会面临危险,但他仅仅通过书信给了庞统劝告。诸葛亮知晓庞统的性格,他的这封信在庞统看来不仅显得有些炫耀,还可能是庆幸争功的手段。本来,庞统有自己的一番打算,却因为诸葛亮的激励而仓促出手,最终在落凤坡中丧命。即便卧龙在这场内耗中取得了胜利,但他仍需为凤雏留下的烂摊子去善后。关羽因为大意而失去了荆州,刘备为了报仇,调动了全国的兵力与东吴展开激烈的对抗,导致蜀国的主力损失惨重,无论他之后再怎样努力,也难以逆转蜀汉的衰败局面。
最终,诸葛亮多次北伐未果,难逃病重的折磨,最终在五丈原病逝。而刘备的儿子刘禅在危急时刻甚至轻易将自己的政权拱手相让。蜀汉的覆灭,归根结底,还是两位杰出人才之间的内耗与矛盾的直接结果。这个历史教训无疑让人深思:即使拥有优秀的谋士与将领,倘若无法团结合作,最终依然难逃凋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