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将臧霸这位曹魏时期的武将置于历史的镜头下,呈现出了他在曹操麾下的独特地位。臧霸作为外姓武将,与其他诸多曹营将领不同寻常。他并没有像于禁那样出卖旧主,也没有像张辽、张郃那样小心谨慎。反而,他在曹操麾下显露出坚定的个性,有过与刘备、曹操明争暗斗的经历,甚至为一些叛将提供所谓的“保护伞”。
在建安三年(198年)投靠曹操后,臧霸被任命为琅琊相,都督青、徐二州,成为青徐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这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六七年里,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表现得极为坚决。不仅对抗过刘备、曹操,还公然支持一些叛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曹操究竟是如何收服臧霸的呢?
首先,臧霸的坚定态度在当时的局势中显得相当特立独行。曹操为了对付臧霸旗下的昌豨曾五次发动进攻,却都未能将其打垮。曹操多次攻破昌豨,但却未能真正征服他。这使得历史上昌豨成为一个神秘的人物,也令人好奇他究竟有何本事。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攻破”了昌豨,但却没能将其绝后。曹操之所以未对昌豨处置,很大程度上与昌豨背后的泰山诸将有关。这也反映了臧霸的强硬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令曹操心生忌惮。
曹操通过巧妙运筹,尽量避免直接与泰山诸将对抗。他了解到昌豨背后有泰山诸将这个强大的支持力量,于是选择以拉拢、安抚为主,而非强硬对抗。这在当时的局势下显得明智而务实。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虽然击败了袁绍,但由于北方仍有袁氏余党,他需要将精力投入清扫这些不稳定因素。这时,泰山诸将成为了曹操势力中的一个隐患,但曹操在当时还无法将其彻底清除,只能以灵活的手段来应对。
其次,曹操采用了“借力打力”的策略,对泰山诸将进行封锁。曹操巧妙地利用了青徐地域的地理优势,将臧霸等泰山诸将与其他地区隔离开来。他通过任命吕虔、凉茂等心腹担任泰山太守,阻隔了泰山诸将与外界的联系。吕虔在任期间,成功收纳了“泰山精兵”为己用,使得泰山诸将失去了主要兵源。曹操借助地理、军事和政治手段,巧妙地在青徐地域中设置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形成了对泰山诸将的封锁。
最终,臧霸在曹操的战略布局下不得不服软。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在南皮之战中大破袁谭,控制了河北地区,成为了黄河流域的霸主。臧霸逐渐认清了形势,主动向曹操表示祝贺,并请求曹操允许他送子弟及其他将领的家属到邺城。这个主动请求遣送质子的举动,意味着臧霸要接受曹操的任命和安排,也显示出他对曹操的归附。
综上所述,臧霸之所以最终服软,归顺于曹操,既因其坚定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令曹操心生忌惮,又因曹操灵活运筹,采用“借力打力”和封锁策略,巧妙地掌握了对泰山诸将的主动权。臧霸在曹操的细致布局下,不得不接受曹操的统治,最终为曹魏效命。